從起始站世博園站至滇池國際會展中心站,途經華山西路站、漁戶村站等重要站點。5號線站點設計充分融入昆明市文化特色,彰顯地域文化元素,盡顯“昆明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線路特征。
據了解,5號線票價已取得批復,普通單程票已準備妥當。截至目前,運營準備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并按照初期運營前安全評估和運營條件評審要求,認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嚴格落實《2022年昆明市政府工作報告》工作要求,確保5號線2022年上半年開通初期運營。安全評估和運營條件評審完成后,將按市政府批復時間,開通初期運營。
世博園站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主題思路,將柱面與頂面一體化設計,抽象提取植物花瓣的元素進行陣列組合,在墻面上運用綠色梯田、柱子予以綠色樹冠造型的開放、包容、向上、結合、發展的寓意上,頂面利用花瓣鏤空的設計來滿足車站通風排煙的需求,同時還能形成具有獨特生態美感的車站藝術效果。
地鐵5號線內有全球首創的區間隧道廣告系統,每節車廂設有6塊80寸、4k高清移動大屏,每列地鐵列車內的大屏每天耗電不超100度。為了契合地鐵5號線沿線旅游站點較多的特點,大屏播放的畫面有藍花楹、西山等昆明特色畫面。
華山西路站
臨近翠湖公園,而翠湖被譽為鑲嵌在昆明城的“綠寶石”,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成為昆明一張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頂部造型采用建筑木格窗及水面自在飛翔的紅嘴鷗為設計元素,呈現無數海鳥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自由翱翔,像極了滿天星辰閃爍著。那是老昆明人的記憶,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意境。
該站點藝術文化墻以清朝著名學者陳榮昌詩詞中的“酒樓燈影、秋窗夜月、精舍書聲、春樹曉鶯、綠楊息陰、蓮寺觀魚、翠荷聽雨、柳營洗馬”翠湖八景進行集中展示,盡管“八景”中的部分景致已經不在,但可以從詩中領略到百年前的翠湖之美,呈現出站點周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漁戶村站
漁戶村站是線網最靠近民族村的車站,以多民族、民族大團結為主題,運用民族的多色彩表現多元的地域文化。昆明是座民族團結、高度融合的城市。通過采用豐富的色塊組合和線條的連接來體現民族的融合和團結。車站頂部中央的塊狀鋁板斜向錯落拼接,搭配色彩和燈光的變化,使空間充滿活躍和韻律的變化,寓意著民族的團結編織出彩色的祥云,頂部兩側的彩色線條連接了墻面和頂面,使整體空間一氣呵成,同時也象征著民族團結的凝聚力。
該站藝術文化墻以文化瓷磚為媒材,以云南省26個世居民族以及周邊風景滇池和西山為主要表現內容,色彩豐富、肌理多變,呈現了云南省的豐富多樣民族文化特色,表達了各民族團結、進步、安居樂業、熱情好客的主題。
滇池國際會展中心站
滇池國際會展中心站結合會展中心的整體規劃理念,在整體空間通過弧形的起伏轉折形成孔雀展翅的姿態,圓形的模擬天光照明的燈具也是孔雀尾羽的象征。整體空間簡潔靈動,整體設計體現出了國際化會展中心的現代簡潔,時尚高端的氣質。設計突出具有昆明特色,體現昆明面貌的系列空間,并以昆明人文、生態、歷史、民俗等活力因子組合為基調,運用寫實手法,利用富于變化的馬賽克剪拼和金屬板雕刻技術,通過燈光的烘托,與裝修造型呼應并融為一體,形成藝術空間一體化效果,是展示昆明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
該站藝術文化墻以電子屏作為畫面載體,定位主題是《秘境云南》,突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會議主題“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展現“動物王國”“植物王國”“世界花園”“物種基因庫”的國家名片和自然風貌,描繪生物多樣性美好畫卷,講好中國故事。
昆明市軌道交通5號線工程北起于世博園站,南止于寶豐站,沿途貫穿盤龍區、五華區、西山區、度假區和官渡區。線路全長約26.45km,全地下敷設,共設22座車站。5號線于2022年1月15日開始試運行,截止6月10日,試運行已連續開展147天。2022年5月10日至6月1日,按照高峰時段6分鐘、其余時段8分鐘的行車間隔組織連續跑圖20日以上,列車運行圖兌現率、列車正點率等關鍵運營指標均符合國家規范。
昆明市軌道交通5號線工程北起于世博園站,途經圓通公園、翠湖公園、彌勒寺公園、云南民族村、海埂大壩、滇池風景區等,線路盡顯“昆明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征,概念主題為《春城之旅》。
地鐵5號線遵循全線整體統一原則,突出經濟性、功能性和效率性。結合昆明生態旅游的自然元素,以漫步叢林、穿梭林蔭小路、體驗綠色出行的感受為設計出發點,運用標準化、模塊化的造型材料加以表現,達到舒適、節能、美觀、便捷的效果。設計充分融入昆明市文化特色,線路延續昆明地鐵的整體規劃。車站裝修設計風格富有鮮明的昆明特色,標準站一線一景,強調標準統一;重點站一站一景,彰顯地域文化元素,盡顯“昆明生態宜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線路特征。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