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動車尾氣是造成空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主城區隧道是機動車聚集地,相對封閉的環境不利于空氣流通,鼓樓區在全省率先試點,在草場門隧道安裝立體空氣治理設備,立體治理尾氣污染,打造全市首條“生態隧道”。
草場門隧道位于城西干道中部,單向733米、雙向六車道,是鼓樓區交通源污染的重點區域。據數據統計,每小時可以產生近50萬立方米污染空氣,隧道內行進的車輛產生活塞效應以及交通通風力特性極易造成隧道周邊空氣污染、夏季臭氧污染等。
鼓樓區積極推進大氣污染防治,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經過前期評估、協調等工作,鼓樓區將草場門隧道作為試點,打造首條“生態”隧道。草場門隧道空氣治理項目由24臺隧道空氣治理設備矩陣式分布安裝在隧道頂部。在草場門隧道,隧道頂部安裝凈化裝置,吸入尾氣,通過設備將污染物處理后排出干凈的空氣,同時在隧道口附近安裝立式尾氣凈化裝置,對隧道口的空氣進行凈化。
這些尾氣凈化裝置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自主創新的碳納米管模塊,在設備周邊形成特殊高壓電場,高效過濾顆粒物PM2.5、PM10、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污染物,凈化率可達到70—90%。這些設備還運用了物聯網和5G技術,可遠程操控,而且當設備檢測到周邊濕度大于80%或污染濃度較低時,會自動停止運行,減少能耗。
???????
設備正式運行后,可實時監控設備運行效能,有效實現前端治理,后臺管理“雙模式”。目前,鼓樓區已在重點區域、高值區、交通堵點沿街、高空、隧道共安裝機動車尾氣污染治理設備48臺,全區正努力打造立體式的綠色生態道路。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