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濱州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0年)》,目標是建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群化“京津冀魯一體化氫走廊”的氫能樞紐城,打造集氫能制儲運加用、裝備制造、技術研發協同發展的“渤海氫城”。文件提出,將打造氫能制備基地,10個氫能供應保障項目;至2030年,建設9座以上加氫站。
其中,氫能供應保障項目包括:
1、濱化集團13000Nm3/h氯堿副產氫提純擴產項目;
2、濱化集團丙烷脫氫裝置2.8萬噸/年副產氫提純項目;
3、濱化集團30t/d液氫工廠項目;
4、濱化集團2.2GW風光氫氨一體化項目;
5、鐵雄冶金5000Nm3/h焦爐煤氣制氫項目;
6、魯北企業集團10000Nm3/h工業副產氫提純制氫項目;
8、京博石化氫氣純化三期項目(一期工業氫、二期燃料電池氫、三期綠氫)。
9、鑫岳化工集團1.6萬噸/年副產氫氣煉化高效應用項目。
10、鑫岳化工集團30000Nm3/h甲醇制氫項目。
氫能裝備制造重點項目是:
1、濱化集團燃料氫提純裝備項目產能10套/年;
2、濱化集團電解水制氫裝置項目產能10套/年;
3、濱化集團加氫站成套裝備項目產能6套/年;
4、鐵雄集團高壓儲氫裝備制造生產線和金屬儲氫中試線;
5、鐵雄集團長管拖車產能500輛/年;
6、鐵雄集團金屬儲氫產能500套/年;
7、濱州高新區氫能儲運裝備研發制造項目;
8、濱州高新區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線項目;
9、格羅夫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項目;
10、氫能發電裝備制造基地項目。
9個加氫站分別是:港口加氫站、臨港產業園加氫站、無棣加氫站、鄒平加氫站、沾化加氫站、博興加氫站、惠民加氫站、陽信加氫站、高新區加氫站。單座加氫站加氫規模不小于500kg/12h。
原文如下:
《濱州市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0年)》
前言
氫能是一種來源豐富、綠色低碳、應用廣泛的二次能源,被稱為“21世紀終極能源”之一。2022年3月2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發展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為積極響應國家“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貫徹落實國家、省氫能產業發展政策,加快推進濱州市氫能產業發展,根據《濱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等,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期限為2023-2030年。
力爭到2030年將我市打造為立足環渤海、輻射京津冀,集氫能制儲運加用、裝備制造、技術研發協同發展的“渤海氫城”。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渤海灣南岸,區位可輻射“京津冀魯”經濟圈,且擁有良好的自然資源基礎和產業基礎,擁有發展氫能產業的優厚基礎條件。目前濱州市氫能產業已覆蓋制氫端、氫儲運、氫能裝備制造、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及技術等環節。濱州市圍繞氫能產業發展重點發力,打造魯北地區氫能保障供應基地,以豐富的工業副產氫氣資源作為基礎,力爭2025年前成為山東乃至京津冀地區的主要氫能供應商,到2030年,以“藍氫+綠氫”結合輸出,將濱州市打造成為氫能資源供應基地暨減碳控碳示范基地。2021年8月,濱州市等共12個城市(區)參與申報的京津冀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被國家五部委(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批準。
1、工業副產氫氣資源豐富
濱州市化工產業發達,副產氫資源超20萬噸/年。其中,濱化集團、鑫岳化工、三岳集團等企業氯堿副產藍氫4.8萬噸,鐵雄集團、永鑫集團、京陽科技等企業焦爐氣副產氫氣8.4萬噸,濱化集團、京博石化等企業已建、在建及擬建的烷烴脫氫裝置副產氫氣6.8萬噸。
2、可再生能源制氫能潛力巨大
濱州市可再生資源豐富,風光規劃容量約6000萬千瓦(風電900萬千瓦、光伏發電5100萬千瓦),風能和光伏發電量折算制氫,預計可實現年產26億標方氫氣(折合23萬噸氫氣),未來可挖掘潛力巨大,打造綠氫生產基地基礎扎實、潛力巨大。
3、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將氫氣作為危化品管理,相關項目在立項、審批、實施和運營等相關環節政策體系尚不完備,相較于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創新力不強,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等問題;氫能及燃料電池相關企業還處于發展初期,氫能產業鏈還在搭建過程中,核心零部件生產企業急需引進,產業集聚效應還沒有呈現;氫能產品投放市場的運營基礎仍不穩固,特別是作為基礎設施的加氫站數量不足,氫能商業化示范運行的推廣缺乏有效支撐;氫源供應體系尚未成熟,動力氫成本偏高。
(二)發展形勢
當前,全球新的一輪科技革命和能源革命正在深度演變,發展氫能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的重大戰略方向。加快發展氫能是推動形成能源革命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重大舉措,是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必然選擇,也受到越來越多國家、能源企業、裝備制造企業和研究機構的關注。目前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開發利用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為實現零排放的能源利用提供重要解決方案,需要牢牢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大勢和機遇,加快培育發展氫能產業,至2022年已有30多個經濟體發布氫能戰略路線圖,已公布的大型氫能項目228個,主要分布于歐洲、澳大利亞、亞洲、中東、智利等國家和地區。
全球的加氫站建設呈現加速發展的局面,已建站數量最多的國家有日本、德國、美國、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已在這些國家實現小規模商業化運行,且日本的小型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技術已相對成熟。氫能的大規模商業化運營高度依賴技術的突破與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各國的氫能發展戰略路線圖,多數國家的氫能產業在2030年逐步實現商業化。濱州要充分發揮工業副產氫氣、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優勢,通過資源基礎撬動產業鏈關鍵環節向我市集聚。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發揮濱州已有產業優勢,以打造創新高效的現代氫能產業為導向,以重大示范工程為載體,以科技研發與應用為突破,逐步構建工業副產制氫與藍氫、綠氫互為補充的供應保障體系,鼓勵技術合作與示范應用,完善體制機制,規范有序發展,夯實濱州在車用燃料氫供應、氫儲運等方面的產業優勢,實現在氫能裝備制造與氫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等方面的產業延伸,搶占氫混燃機、氫儲能、綠氫化工應用等未來發展前沿領域。強化政策的支持和引導,在氫能規范管理、氫能基礎設施建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等方面多元化應用。提高氫能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和氫能供應網絡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調動和激發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的主導作用,有序推動氫能在交通領域的應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商業化發展途徑,鼓勵市場主體通過商業化模式,規范產業發展秩序,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創新引領,示范先行。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打造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研發平臺,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創新機制,不斷推動氫能高質量發展。堅持自主創新引領產業發展,重點突破氫能制備、儲運、燃料電池、液氫、液體有機氫載體輸氫、加氫關鍵零部件和氫氣管網等領域技術突破,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品牌,降低氫能應用成本,拓展氫能產品在交通、儲能等領域的應用,加快產業化進程,突破氫能產業發展瓶頸。
數字經濟,共創未來。推動氫能智慧化發展,加快氫能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深度融合,推廣氫能云平臺應用,匯聚氫能全產業鏈信息,推動氫能領域數字經濟發展。
強化安全,綠色低碳。建立健全氫能安全監管制度和標準規范,強化對氫能制、儲、運、加、用等全產業鏈重大安全風險的預防和管控,提升全過程安全管理水平,確保氫能利用安全可控。構建清潔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氫體系,嚴格控制化石能源制氫。
(三)發展定位
立足于濱州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產業基礎,聚焦核心技術研發和先進裝備制造,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可持續發展的氫能產業體系。基于市場主導,落實安全發展,廣泛進行區域合作,推動“京津冀魯一體化氫走廊”建設,為山東氫能產業快速高效形成網絡和規模效應創造良好條件,將濱州建設成為“京津冀魯一體化氫走廊”的氫能樞紐城,規模效應明顯的氫能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城,示范效果顯著的氫能產業應用示范城,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渤海氫城,形成“渤海之濱,氫城之州”城市印象名片。
(四)發展目標
到2025年,氫能產業鏈進入全面示范運營階段,在氫氣制備、氫儲運裝備、氫燃料電池等重點環節,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先進水平技術,具備規模化、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能力,完善創新平臺建設,形成一批有市場競爭力的氫能產品。在氫燃料電池物流車、客車、重卡等商用車領域開展基礎的商業化運營,支持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公交專線并配套建設加氫站,大力推廣燃料電池汽車,鼓勵企業在氫燃料電池無人機、船舶等新興領域開展示范應用,加大對納入京津冀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和社區家庭氫燃料電池熱電聯供項目示范建設。
到2030年,氫能生產應用及裝備研發制造達到區域內領先水平。實現規模化工業副產、可再生能源穩定制氫供氫,在氫能制備、儲存、運輸等裝備制造實現關鍵技術突破,氫能儲運成本大幅下降、氫能供應半徑持續擴大;在燃料電池等關鍵裝備制造領域,吸引一批研發團隊和高端制造企業集聚發展,建成立足環渤海、輻射京津冀的氫能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建成氫能多元應用技術示范區,成為區域氫能綜合應用生態體系的重要力量。
三、重點任務
(一)打造氫能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
1、推進氫能多元化供應
充分發揮我市工業副產氫的綜合優勢,以煤焦化工、氯堿化工副產氫為切入點,鼓勵企業在制氫、純化、高壓儲氫領域進行技術創新研究與工藝革新,進一步提高工業副產氫綜合競爭力;大力發展氫氣提純技術,挖掘高純氫氣產能;積極推進低碳制氫技術和液氫加氫站方面研究;同時積極開展風電、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電解水制氫試點示范,推動規模化、綠色化、低成本的清潔能源制氫技術突破,積極尋求安全性高、經濟性佳、環保性強的綠氫生產路徑,充分利用已有或新增風電、光伏電站等開展大規模清潔能源制氫,構建多元氫能供應保障體系,力爭將我市打造成國內一流的氫能供應基地。
專欄一氫能供應保障項目
1、濱化集團13000Nm3/h氯堿副產氫提純擴產項目;
2、濱化集團丙烷脫氫裝置2.8萬噸/年副產氫提純項目;
3、濱化集團30t/d液氫工廠項目;
4、濱化集團2.2GW風光氫氨一體化項目;
5、鐵雄冶金5000Nm3/h焦爐煤氣制氫項目;
6、魯北企業集團10000Nm3/h工業副產氫提純制氫項目;
8、京博石化氫氣純化三期項目(一期工業氫、二期燃料電池氫、三期綠氫)。
9、鑫岳化工集團1.6萬噸/年副產氫氣煉化高效應用項目。
10、鑫岳化工集團30000Nm3/h甲醇制氫項目。
2、構建綜合氫能政策和儲運體系
制定完善氫能管理有關政策。規范氫能制備、儲運和加注等環節建設管理程序,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加強產業發展和投資引導,推動氫能規模化應用,促進氫能生產和消費,為能源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完善氫能儲輸運體系建設。支持企業在氫液化、存儲、運輸等環節進行裝備技術的創新研發與制造,重點發展從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輸氫,推動氫能高壓氣態儲運向低溫液氫儲運、有機液體儲運、固體儲運等運輸方式的改變,提高氫能長距離輸送能力,規劃建設輸氫管網,加大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氫能運輸領域的應用,建設氫能運輸調度平臺,實現氫能運輸全流程的自動化采集和實時信息共享,對溫度、壓力等進行實時監控,實現安全高效運輸。
在濱城區、北海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液氫、氫-氨轉換集散中心,鋪設連接周邊城市的輸氫網絡,建設成完善的供氫儲氫運氫加氫基礎設施網絡。
3.積極布局加氫站
堅持需求導向,適度超前布局加氫站建設。在符合城市規劃和安全規范的前提下,支持各縣市區結合實際推動加氫站建設,鼓勵在大型物流園區、工業園區、大型貨運場、碼頭等貨運集中區域建設加氫、加氣站;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點增設加氫裝備,優先支持新建油氣氫電綜合能源站,探索推進制氫加氫一體化綜合能源站建設,創新“以油養氫”體系,支持開展站內制氫、加氫母站、液氫示范站、油氫合建站、油氫氣電綜合能源補給站等多元化建站模式。
專欄二加氫站
至2025年,建設4座以上加氫站,在濱城區新增或基于現有加油/氣站點進行綜合能源加注改造,在北海經濟開發區、鄒平市新建或改造一座綜合能源站、鄒平市鐵路貨場加氫站以及鄒平青陽加氫站。其中綜合能源站中增設加氫部分規模不小于500kg/12h,新建單座加氫站加氫規模不小于500kg/12h。
至2030年,建設9座以上加氫站,分別是港口加氫站、臨港產業園加氫站、無棣加氫站、鄒平加氫站、沾化加氫站、博興加氫站、惠民加氫站、陽信加氫站、高新區加氫站。單座加氫站加氫規模不小于500kg/12h。
以重點項目引進為主導,以化工副產氫氣純化、可再生能源制氫產業化應用示范為載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發展新能源、新技術、高端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進具有帶動作用的大型氫能、氫燃料電池龍頭及先進企業或投資項目,著力打造一批研發能力強、制造水平高、產品質量優的“高、精、尖”企業;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參與氫能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培育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的單項冠軍企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融通發展;加速推動氫能產品及氫燃料電池終端生產本地化,提升濱州市氫能產業核心產品的研發和制造能力,重點培育氫氣制儲運和加注設備、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整車核心部件等研發、制造企業,以及培訓、服務等企業,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氫能產業鏈條。
(二)打造氫能基礎設施建設示范基地
1.交通領域。
重點推進城市公交、環衛車、物流車、叉車、通勤車、港口機械等燃料電池車輛示范應用,依托全市物流園區和大型企業,推動市內、城際間以及區域內氫燃料電池廂式物流和重卡物流車的示范運營。引導氫燃料電池汽車與純電動汽車錯位發展,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應用進程。創新燃料電池汽車租賃業務模式,推廣分時租賃、定向租賃模式,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不斷擴大交通領域氫能應用規模,探索形成有效的氫能商業化發展途徑。
專欄三交通領域氫能示范應用
依托全市物流園區、大型企業、環衛和港口,加快氫燃料電池貨車在物流、快遞和郵政等領域上的示范應用,特別是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貨車、集卡在物流、短倒、碼頭等領域示范應用。
濱城區:以濱城區原鹽、原煤等固定路線運輸業務、流量較大的公交路線進行氫能化示范,對路線相對固定的物流車輛以及環衛車輛等進行氫能化改造。在重卡、公交、物流、市政多領域,共同推進氫能車輛示范應用。
北海經濟開發區:建設大型氫能重卡和集卡物流示范區,推動魏橋創業、濱化集團濱華新材料公司與濱州港的短途倒運氫能重卡車輛試點推廣。
鄒平市:鄒平市氫能重卡物流示范點。以氫能重卡短途倒運車輛為主,公交示范線路為輔,力爭逐步分批次替代現有鄒平市貨運站3500萬噸貨物的短途倒運及鄒平到沾化氧化鋁粉氫能重卡運輸示范線。
博興縣:博興縣氫能重卡物流示范點。
惠民縣:惠民氫能汽車運營平臺項目示范點。
2023年全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爭取實現零突破;至2025年,立足實際需要,全市推廣一定數量的氫燃料電池汽車;至2030年,進一步擴大推廣使用規模。
2.工業領域。
引導化工企業轉變用能方式,調整原料結構,拓展富氫原料來源,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擴大化工領域氫能替代化石能源的應用規模,引導合成氨、合成甲醇、煉化等化工行業向低碳工藝轉變,促進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開展氫冶金、氫混燃機、長壽高效氫燃料電池電堆等前沿應用場景工藝技術及配套裝備探索與研發。研究鋼鐵、化工企業排污權和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營造有利于工業領域氫能應用的市場與政策環境。
3.能源領域。
推進氫儲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試點推進氫能發電、氫混熱電燃機、分布式燃料電池、冷熱電聯供示范項目,打造二氧化碳耦合氫氣利用減排等典型應用場景,提供綜合性智慧能源服務,實現區域內多能協同供應和能源綜合梯級利用。
(三)打造氫能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1、重點推進關鍵核心裝備研發。
支持大型骨干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加強與國內氫能裝備制造研發機構合作,重點研發電解水制氫裝備、70MPa及以上高壓存儲材料與儲氫罐設備、加氫站氫氣高壓和液態氫的存儲、運輸技術和裝備;研發成本低、循環穩定性好、使用溫度接近燃料電池操作溫度的輕質元素儲氫材料,研發抗氫脆和滲透的輸氫管道材料及研究氫與天然氣混合輸送的技術;建設氫能材料研發體系,材料臨氫行為評價技術體系;發展以液態化合物和氨等為儲氫介質的液氫存儲、運輸技術和裝備,設計研發高活性、高穩定性和低成本的加氫/脫氫催化劑;攻關儲氫合金、納米材料等固態儲氫材料、技術和設備,實現特殊場合高安全、高效、高密度固態存儲和運輸。
專欄四氫能裝備制造重點項目
1、濱化集團燃料氫提純裝備項目產能10套/年;
2、濱化集團電解水制氫裝置項目產能10套/年;
3、濱化集團加氫站成套裝備項目產能6套/年;
4、鐵雄集團高壓儲氫裝備制造生產線和金屬儲氫中試線;
5、鐵雄集團長管拖車產能500輛/年;
6、鐵雄集團金屬儲氫產能500套/年;
7、濱州高新區氫能儲運裝備研發制造項目;
8、濱州高新區氫燃料電池系統生產線項目;
9、格羅夫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項目;
10、氫能發電裝備制造基地項目。
(四)構建產業創新體系
加大氫能儲運及燃料電池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燃料電池,重點開展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雙極板、催化劑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圍繞氫氣儲運,重點突破高壓氣態儲氫、液氫儲運、有機液態儲運氫、管道輸氫和固態金屬儲運技術;圍繞清潔高效制氫,重點突破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硫、氯、一氧化碳定向純化技術研究。
進一步健全創新突破與技術研發機制,推進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創新載體建設。聚焦關鍵技術、核心材料、制造裝備等短板弱項,加強研發攻關;以高校、科研院所為主體構建基礎研究實驗室,以企業為主圍繞工程化試驗等產業發展需求,搭建產業工程中心,引導整車、材料、能源、化工等多領域合作。建立多學科創新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開展氫能及燃料電池創新平臺建設,加強與行業優勢科研機構的交流合作,協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建立科學高效的人才引進培育機制,吸引集聚一批產業高層次創新人才及團隊,進一步提升我市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科技創新水平,盡早突破卡脖子核心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促進成本快速降低。
四、濱州市氫能規劃落地實施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依托市新能源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現有工作機制,視工作需要下設工作推進專班,協調解決氫能產業發展重大問題,市各有關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具體推進各項任務落實,協調規劃實施、項目推進、政策擬定、試點示范、安全監管等各項工作。市發展改革委負責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實施,協調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市科技局負責組織推進氫能重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負責協調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并推薦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生產企業和車型。市財政局負責配合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申報工作,研究提出支持氫燃料電池車應用示范資金支持措施。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加大氫能產業人才招引和服務力度,促進氫能產業發展。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負責制定我市加氫站建設管理辦法。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協調推進現有公交車輛、營運車輛氫燃料電池推廣使用。市地方金融監管局負責協調銀行金融機構對濱州氫能產業的信貸支持工作。市行政審批服務局明確涉氫項目審批流程,加快審批手續辦理。各縣(市、區)要充分認識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強化組織配合,形成發展合力,共同推進全市氫能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
(二)加大政策支持
貫徹落實省政府對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有關優惠政策,鼓勵各縣(市、區)加大公共服務、物流配送等領域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支持我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基金重點在氫能技術攻關、平臺搭建、示范應用等方面予以傾斜。制定并落實《濱州市加氫站審批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政策文件。對列入規劃的加氫站,優先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優先支持氫能產業相關項目享受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優惠政策等。
(三)加強全鏈條安全監管
加強氫能安全管理制度和標準研究,建立健全氫能全產業安全標準規范,強化安全監管。各相關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各區縣人民政府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落實安全監管責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嚴防各類事故發生。
加氫站行業相關法律法規頒布實施前,我市加氫站參照天然氣加氣站管理模式進行管理;推動氫能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安全技術協同發展,加強氫氣泄漏檢測報警以及氫能相關特種設備的檢驗、檢測等先進技術研發。積極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及時預警氫能生產儲運裝置、場所和應用終端的泄漏、疲勞、爆燃等風險狀態,有效提升事故預防能力;應急部門負責做好氫氣生產、經營(用作化工原料)的安全監管;住房城鄉建設部門按職責做好加氫站建設過程中土建施工質量安全監管;市場監管部門負責做好特種設備安全檢驗、檢測和監管;公安、交通運輸部門負責做好氫氣運輸環節的安全監管;其他部門依照法律法規做好相關工作。
(四)加快氫能人才團隊組建
發揮各級科創平臺技術優勢、大型企業資金優勢、人才政策優惠優勢,引進氫能高端專業人才團隊,提高技術研究水平;加大對氫能領域的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不斷完善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創新機制,來推動氫能領域的建設,要建立產學研一體化平臺,打造國家級氫能重點實驗室和研發平臺。
(五)廣泛開展宣傳引導
廣泛開展氫能科普宣傳,提升社會對氫能認可,注重輿論引導,主動宣普氫能知識,建立科普宣傳保障機制,制定科普宣傳計劃,組織編訂科普知識宣傳資料,提高社會公眾對氫能的認知度,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對氫能的一致性認同感。
特別推薦:?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現場參觀報名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