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在央視《對話》老友記:愛追夢的李書福節(jié)目中,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第12次走進《對話》現場,發(fā)布了未來的新目標:用綠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雙碳難題。
李書福說:“我現在的夢想是將太陽能、風能和再生循環(huán)能源充分利用起來,讓太陽能和二氧化碳合成綠色甲醇,為國家的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做出貢獻。如果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中國就不再需要進口那么多原油,只要利用中國工業(yè)排放中10%到11%的二氧化碳和不穩(wěn)定的可再生能源,合成綠色甲醇,就完全可以取代現在所有的進口原油?!?/p>
綠色甲醇 破解能源安全問題
2001年,李書福第一次參加《對話》欄目。他為吉利定下的目標是:讓中國人一年的收入能購買一輛轎車。
22年后,他在《對話》現場許下新夢想:用綠色甲醇破解世界能源和雙碳難題。
李書福說:“我從事這個領域的探索將近20年,切身感受到這個產業(yè)的崛起和發(fā)展,對于中國的能源安全、環(huán)境保護,可再生能源競爭力的提升,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十七八年前,我們就在思考中國的能源依賴進口的比例太高了,那個時候有百分之七八十,現在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我們一直在努力通過自身的科技實現綠色能源,為中國的能源安全和全球的能源科技以及雙碳目標的實現,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p>
當被問及是否希望國家再為甲醇發(fā)一張“準生證”時,李書福坦言,希望政策能鼓勵更多人加入這個產業(yè),助力能源安全。
甲醇車比電動車社會成本低
燃油車、電動車、甲醇車哪個更省錢?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直言:“按照現在的甲醇來講的話,開甲醇的人省錢更多,汽油是一噸是6000多元錢,而甲醇現在2000多元錢。”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現在開電動車省錢是因為沒有考慮國內發(fā)電60%是煤,沒有考慮碳排放的價格。在社會成本上,電動車比甲醇車要高。
李書福認為:甲醇在商用車應用上已經顯現出明顯優(yōu)勢。大卡車現在要想用電池來作為能源的話還是很少的,或者幾乎是沒有??墒沁@種綠色甲醇的話,在商用車上面應用是輕而易舉的,吉利現在整個推廣得是挺好的。
吉利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董事長周建群認為:現在所有新勢力造車都是傳統(tǒng)動力電池的電動化路線。甲醇路線是商用車技術路線中區(qū)別于所有新勢力造車的特色,遠程新能源商用車是商用車行業(yè)里的新勢力,是新勢力里的商用車。
美國放棄 不意味著中國要放棄
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著名有機化學家喬治·奧拉在《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濟》一書中,圍繞全球面臨的能源危機,提出了一個解決能源問題的新概念:甲醇經濟。他提到,未來在油氣之后,人類的燃料就是甲醇??傮w而言,煤、天然氣、石油、電能等等都可以用來生產甲醇,是目前人類見到的生產原料最為豐富的燃料產品。
李燦院士表示,甲醇作為燃料已經是上百年的事,但是甲醇過去是傳統(tǒng)的從化石資源合成甲醇,現在是要用二氧化碳變廢為寶合成甲醇。1973年左右,中東石油危機,很多國家沒油了就上甲醇。包括歐洲的一些國家,像瑞士大面積上甲醇,美國也是上甲醇,這個時候甲醇就作為一個替代汽油的很好的燃料,已經用在汽車行業(yè)了。
之所以后來美國放棄了這條路徑。李燦院士解釋道:“當時盡管世界范圍內有石油危機,但美國是不缺油的。另外美國的碳排放的壓力也沒有中國這么大。美國的資源稟賦條件跟中國不一樣。中國是以煤這種能源為主的國家,我國的二氧化碳問題是大問題。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二氧化碳轉化成綠色燃料甲醇是符合國情的一種選項?!?/p>
綠色甲醇產業(yè)需要全社會努力
吉利控股集團致力于甲醇循環(huán)經濟的研究已經18年,其中近8年在商用車上的投入已經超過40億元。
李稻葵認為,40億對整個產業(yè)來看是滄海一粟,接下來需要整個產業(yè)的投入,而不是李書福一個人?!叭绻@個產業(yè)已經形成了,您的夢想才能夠完成?,F在您的夢想不是一個企業(yè)家的夢想,您這個夢想跟第一次造車那個恐怕還有點不同,您這個夢想是一個產業(yè)的夢想,是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雙碳’的一個夢想?!?/p>
李書福完全贊同李稻葵的觀點,“靠我們一個企業(yè)那是搞不好,要很多人參與進來,我覺得慢慢一定會有人參與進來。商業(yè)這個東西它就是那么神奇,我對這種神秘的商業(yè)世界總是充滿好奇,我就是一個商人?!?/p>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fā)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guī)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tài)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guī)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