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由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主辦的2022中國藍天觀察論壇在線上舉行,來自國內外交通運輸、環保、電力等領域研究機構代表及行業專家齊聚,共同探討大氣污染治理、交通運輸行業減污降碳等當前業界關注話題。
會議同期發布《大氣中國2022:中國大氣污染防治進程》及其特別篇報告(簡稱《大氣中國2022》)顯示,2021年,我國339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87.5%。《大氣中國2022》建議,我國應持續推進能源、交通等行業結構優化和低碳轉型,助力全面邁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發展新征程。
新能源汽車“助攻”空氣質量改善
《大氣中國2022》顯示,2013年至2021年,我國PM2.5年均濃度下降約56%,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約6.6%,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空氣質量改善“雙贏”。
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中國區項目總監萬薇介紹,《大氣中國2022》統計了亞洲、歐洲、美洲等地區的20個國家,在清潔空氣與氣候變化領域的進展與成績。中國不僅是世界上空氣質量改善最快的國家,且多項排放標準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從“跟跑”轉變為“領跑”。
空氣質量持續向好,得益于我國對能源、交通等行業結構的調整。據統計,2010年至2020年,我國機動車保有量年均增速達到13.8%,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199輛,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過去十年間,我國實現碳排放強度下降34.4%,其中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記者了解到,當前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和保有量最大的國家。近年來,多項利好政策發布,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十四五”節能減排綜合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新車銷量達到當年新車總銷量的20%左右。《綜合運輸服務“十四五”發展規劃》明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每年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車輛中新能源汽車比例不低于80%。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平穩發展,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還會持續上升,未來減污降碳任務仍十分艱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在會上說。
具體到交通運輸行業,商用車由于負荷和使用頻率較大,成為推進減污降碳的重點之一。中汽數據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燃料消耗量為2.33億噸、同比增長約3%,碳排放量約7.7億噸,其中商用車占比超過一半。
對此,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吳燁建議,一方面,管理部門要研究出臺更嚴格的新車排放標準和法規,加強在用車實際道路排放和油耗監管。另一方面,行業要積極推動新能源中重卡的規模化應用,從完善法規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布局、優化應用模式、建立綠色物流園區等方面發力。
協同推進重卡新能源化
《綠色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推廣應用新能源,構建低碳交通運輸體系。與此呼應,近年來我國重卡新能源化進程不斷加快。
隨著新能源重卡制造技術日趨成熟以及基礎設施布局日益完善,新能源重卡應用場景逐漸豐富。亞洲清潔空氣中心發布的《2020綠卡榜:中國卡車及生產商綠色排行榜》顯示,近年來,我國加快挖掘新能源重卡應用場景,如北京發展“鐵路干線+新能源重卡接駁”運輸模式、廣州批量投用純電動重卡服務港口集疏運等。此外,隨著新能源汽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工作加快推進,充電重卡續航里程“卡脖子”問題得以緩解。2021年,換電重卡銷量超過3000輛,占純電動重卡銷量超過三成。
比亞迪獲瑞典200輛純電動重卡訂單,北京市政路橋建材集團引進氫能重卡,宇通純電動牽引車批量交付成都用戶……今年以來,新能源重卡市場熱度持續走高,各家車企爭相布局。從環保效益和運營成本的角度來看,新能源重卡已成為汽車乃至交通運輸行業低碳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全年銷量有望創新高。
“在推動重卡新能源化的同時,我們建議相關管理部門從運輸需求角度出發,對不同減排路徑的技術可行性、經濟性、全生命周期減排效果等,充分評估減排潛力和適用場景,尋求不同運輸需求下重卡減排的最優解。”亞洲清潔空氣中心交通項目主任成慧慧說。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