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江蘇省南通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印發《南通市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2022-2025年)》(簡稱“《意見》”)。
一、發展目標
《意見》提出總體目標,到2025年,全市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氫能相關產業鏈總產值規模突破200億元,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聚區以及“綠氫”制備和氫能裝備產業發展高地。產業規模方面,新增培育10家以上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培育3-5家國內一流氫能裝備制造企業,產業規模和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創新研發方面,打造2家以上服務發展平臺,形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不少于5家;推廣應用方面,實現累計推廣氫燃料電池車輛、船舶等200輛以上,打造3-5個具備特色的氫能示范應用特色場景,力爭建成運營加氫站5座以上。具體內容如下所示。
1、到2025年,全市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集中突破一批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及氫能核心裝備技術,氫能全產業鏈加速構建,示范應用不斷擴大,初步建立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氫能相關產業鏈總產值規模突破200億元,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燃料電池及關鍵零部件產業集聚區以及綠氫制備及氫能裝備產業發展高地。
2、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新增培育10家以上具備較強競爭力的氫燃料電池產業鏈相關企業,現有企業規模和競爭力實現進一步提升,氫燃料電池整車、系統集成以及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等產業鏈不斷完善;推動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形成規模化發展,培育3-5家國內一流氫能裝備制造企業,初步建立起涵蓋氫能制儲運加及應用的全產業鏈布局,產業規模和發展質量明顯提升。
3、創新研發持續提升。在氫燃料電池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空壓機、氫循環系統等核心零部件以及整車、動力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上取得新突破;爭取引進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等關鍵材料創新型企業或項目;實現氫能加注、高效儲運、氫氣液化相關裝備技術進一步創新發展,顯著降低氫能應用成本;打造2家以上服務發展平臺,形成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不少于5家。
4、推廣應用更加多元。氫燃料電池動力在公交、物流、環衛以及船舶等領域推廣應用形成一定規模,累計推廣200輛以上;氫能示范應用領域持續擴大,打造3-5個具備特色的氫能示范應用特色場景,推動氫能在熱電聯供、備用電源、分布式發電等領域形成大規模示范;力爭建成運營加氫站5座以上,滿足燃料電池汽車運行需求,初步建立氫能應用的多元化產業生態體系。
二、主要任務
《意見》圍繞“加強示范推廣應用、推動核心技術創新、拓展氫能產業鏈條、加強產業培育招引、優化區域協同布局、提升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產業支撐體系” 等七個方面,提出工作任務。主要內容如下:
1、加強產業培育招引。重點培育一批領先的龍頭優勢企業,鼓勵企業積極申報“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加大招引領軍骨干企業,積極引進核心技術企業,提升氫能產業發展規模。
2、拓展氫能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燃料電池汽車、船舶、無人機、叉車以及燃料電池發電儲能裝備等應用產業鏈,重點做大做強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產業鏈,拓展氫氣“制儲運加”裝備產業鏈,完善氫能產業鏈布局。
3、推動核心技術創新。組織實施一批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快燃料電池以及氫能制儲運加裝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積極完善產業創新支撐平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加強行業交流合作,整合優化產業鏈資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
4、加強示范推廣應用。組織開展氫能與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專項行動,持續擴大汽車領域示范應用,推動港口領域示范推廣,拓展船舶、無人機、冶金、化工等領域的應用,積極開展儲能發電領域應用。
5、優化區域協同布局。深入推進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資源整合和布局優化,構建以如皋、如東為核心的“1+1+N”氫能產業集聚布局體系;強化產業發展載體,積極創建特色氫能產業園區,引導氫能產業集聚發展。
6、提升基礎設施配套。統籌布局推進加氫站建設,完善氫氣運輸供應保障,逐步構建高密度、輕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氫能供給體系。
7、完善產業支撐體系。統籌建立氫能管理機制,完善各環節發展的配套支持政策,研究制定加氫站建設審批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氫能檢測認證和標準規范體系,提升產業安全監管體系,提高安全管理能力水平。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