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中車舉辦2023年科技質量信息化工作會議,會上對2022年度中國中車科學技術獲獎項目進行了表彰,其中,中車電動攬獲3項中國中車科學技術獎。
有哪些項目脫穎而出
一起來看看吧
一等獎
基于寬禁帶半導體電機控制器的新能源汽車研制和產業化
項目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能源汽車”專項——“寬禁帶半導體電機控制器開發和產業化”,建立了電動汽車電機控制器的SiC“芯片—模塊—控制器—系統應用”全產業鏈研發平臺和產業化基地,實現核心技術由跟隨向引領跨越,并成功實現SiC集成控制器的批量運用。
三等獎
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
項目基于公司多年的整車控制技術開發經驗,開發出一系列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網聯產品,達到滿足商用化應用的基本條件。通過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公司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技術開發及推廣應用,實現了公司車輛產品的智能化、網聯化,車輛安全性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等獎
新能源商用車全壽命周期高可靠性動力電池系統研制
項目開展了全產業鏈攻關工作,以“高可靠電池管理關鍵技術”來對電池系統進行安全監控及有效管理,提高電池使用效率,延長使用壽命;以“高效CTP無模組PACK集成、高效電池系統熱管理、高可靠軟連接FPC采集、24h全天候電池安全監控及安全預警等關鍵技術”等手段來提升電池系統安全等級。本項目所涉及液冷電池系統平臺的新能源公交客車自2020年開始批量裝車投入運行,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未來應用市場廣闊。
未來,中車電動將持續拓展延伸業務鏈,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研成果轉化,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加快建成受人尊敬世界一流中車增添新動力。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