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202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慧交通專場在深圳舉行。G7易流CEO翟學魂發表了題為《物流數字化探索與實踐》的主題演講。
G7易流CEO翟學魂
智慧物流是現代物流的發展方向。智慧物流在多個環節實現了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處理,能夠大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產業低碳化發展。
翟學魂認為,數字化可以將貨主、車隊、司機的三層傳統結構,改造成能夠更好地協同的三角形架構。例如,當前的物流公司往往通過微信群來溝通三方,未來可以通過數據、智能來搭建更加穩固的三角結構,貨主就可以通過統一的平臺聯絡車隊,協調司機和管理線下業務,也能同司機形成更好的協同關系。
翟學魂表示,物流行業正在面臨柴油卡車向電動卡車換代的過渡時期,但也面臨電池降價速度過快、電動卡車迭代速度較快等問題。對此,G7易流同各大汽車廠商合作,向準備更換為電動車隊的物流企業客戶提供場景方案。G7易流結合現有大數據,找出上下坡較多、公里數不超過300、電價便宜的地區和線路,向車廠推薦對應的車型需求指標,車廠根據需求制造出更加符合市場要求的電動卡車,更好地滿足物流企業的當前要求,同時盡可能減少浪費、降低技術迭代帶來的快速貶值風險。
翟學魂表示,G7易流還將與騰訊合作,結合大數據等技術,探索如何更好地預測和規避城市城配卡車與城市道路上普通車輛、行人發生的交通事故。
以下是翟學魂的演講全文:
大家好,我是G7易流CEO翟學魂?,F在G7易流運營著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卡車數據服務網絡。我想基于此帶給大家一些獨特的洞察,希望為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從G7易流平臺的實時數據可以看到,中國的物流數字化水平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落后。今天的物流公司從運費支付、安全性到溫度、側傾、出發、到達、油耗等數據,基本上實現了數字化。當下就有三萬四千家物流公司在使用IoT基礎上的數據網絡。所以實際上中國的物流運輸行業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非常先進的。
但物流的數字化發展走到今天已經遇到了瓶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都面臨著巨大的變革壓力。首先,物流公司要解決如何同司機、車隊打交道的問題,這就是生產關系的部分。另外,十年之后或許數百萬輛高油耗卡車都會被電動車取代,也就是生產力的變革。
在這樣的背景下,數字化的意義就更加重大。數字化可以將貨主、車隊、司機的三層傳統結構,改造成能夠更好地協同的三角形架構。例如當前的物流公司往往通過微信群來溝通三方,而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數據、智能來搭建更加穩固的三角結構。如此,貨主就可以通過統一的平臺聯絡車隊,協調司機和管理線下業務,也能同司機形成更好的協同關系。G7易流目前就在致力于打造這樣的統一平臺體系。
例如,我們同國內最大的水泥公司合作,將該公司所用的所有車隊、所有司機、所有車輛都在一個平臺上連接起來。該公司每一臺車上的GPS、載重與發動機全部互聯,這樣可以防止運輸途中卸下優質水泥,換上劣質水泥這種換貨行為。一旦途中出現意外卸貨,傳感器能夠立刻感應并上傳報警。通過這樣的方式,該公司逐漸培養起一支高水平的司機隊伍,有了值得信賴的一批車隊。在過去,車隊公司甚至司機為該公司提供服務需要貸款購車、購油,貸款利息較高;現在,由于三方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該公司可以出面以較低利率貸款,采購車輛和油料,并雇傭車隊、司機提供運輸服務,從而大大減少了三方的利息支出。
又如某大型跨境電商企業,將為自身提供服務的全部車輛和司機納入統一平臺,司機和物流公司通過平臺數字化協作機制與電商方對接。新加入平臺的運輸公司可以試服務一段時間,滿足電商的服務和數據指標要求后再參與競標。這樣的機制使電商企業能夠透明地管理運輸合作方,準確掌握合作方的服務質量等信息。上述兩個案例,就是物流行業通過數字化改造應對生產關系挑戰的典型。
在生產力層面,物流行業正在面臨柴油卡車向電動卡車換代的過渡時期。但由于電池降價速度、電動卡車迭代速度較快,急于購買電動卡車可能并不劃算。為此,G7易流同各大汽車廠商合作,向準備更換為電動車隊的物流企業客戶提供場景方案。G7易流結合現有大數據,找出上下坡較多、公里數不超過300、電價便宜的地區和線路,向車廠推薦對應的車型需求指標,車廠根據需求制造出更加符合市場要求的電動卡車,就可以更好地滿足物流企業的當前要求,同時盡可能減少浪費、降低技術迭代帶來的快速貶值風險。
G7易流長期以來同騰訊云有著深度合作關系,很早就將全部服務遷移到了騰訊云端。騰訊云也很好地滿足了G7易流服務數百萬卡車、車隊和司機的各類需求。接下來,G7易流還將與騰訊云合作,結合騰訊云提供的大數據信息,探索如何更好地預測和規避城市城配卡車與城市道路上普通車輛、行人發生的交通事故。例如通過騰訊云大數據,G7易流可以幫助卡車司機預測經常出現外賣騎手的路口與時段,從而提前減速避讓。隨著騰訊云服務越做越好,雙方的合作關系更加深入,我們也會為物流產業帶來更好的數字化服務。
以上就是我想同大家分享的內容,謝謝大家。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