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上午,濱州市政府新聞辦組織召開“抓改革創新 促高質量發展”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濱州市交通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商獻文出席發布會,并回答記者提問。
堅持黨建領航,夯實發展基石。始終將黨建引領作為發展的“紅色引擎”,持續打造“北部崛起、攻堅先鋒”黨建品牌,先后榮獲市國資系統先進基層黨組織、品質支部等多項榮譽稱號。優化公司治理體系,錨定“小總部、大集團、大產業”發展方向,權屬子公司全部實現二級治理;深化“三項制度”改革,修訂完善《績效考核制度》《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制度》等制度。深耕人才興企戰略,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專業人員19名,并聘請行業領域專家5人,初步搭建起企業戰略發展高端人才智庫。
聚焦項目攻堅,筑牢發展支撐。全年推動實施重點工程3個,完成項目總投資11.4億元,完成率達107%,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保障作用全面凸顯。濱州港5萬噸級航道及防波擋砂堤工程全面開工建設,完成投資8.5億元;爭取航道工程中央補助資金4.9億元獲品質濱州建設及時表揚;3萬噸級航道維護性疏浚工程連續三年高質量完成;濱州臨港化工產業園管廊項目全線交付需求企業使用。
提升經營質效,實現發展新突破。濱港鐵路、化工碼頭、套爾河港協同發力,全年實現貨物運量640萬噸,完成目標值的128%。尤其是濱港鐵路年貨運量首次突破100萬噸。經營業績穩健攀升,全年營業收入2.98億元,利潤總額超額完成目標任務,資產總額增加21%。企業成功獲評“AA+”主體信用評級,工程公司組建完畢并實質運營。完成招引內資5.17億元,外資5078萬美元,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加快戰新布局,點燃發展新引擎。積極搶占新質生產力賽道,全力推動綠色港口、重卡換電、低空經濟等交通類新能源項目建設,投資18.34億元的山東省首個防波堤風電項目已完成投資主體競爭性比選,正加快推進。全面完成《港產城融合發展研究報告》《套爾河總體規劃》編制工作,與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高等院校謀劃推進海河聯運、水鐵聯運等現代物流園區建設,全面構建我市北部臨港區域多式聯運新體系。
2025年,濱州交投集團將聚焦市委“113388”工作體系,圍繞集團“深耕細作強主業,改革創新求突破”工作主線,全面落實“三大戰役”“三大行動”工作部署,凝心聚力,真抓實干,計劃推動實施項目7個,實現投資12億元以上,經營收入3.5億元以上,全面實現投資規模與經營效益“雙增長”“雙豐收”。
堅持大干快上,重大項目建設再發力加快推動濱州港5萬噸級航道及防波擋砂堤工程建設,確保全年完成投資9.47億元。同時,常態化開展3萬噸級航道維護疏浚,全力保障運輸通道安全暢通。全力推動總投資7.66億元的濱州港套爾河港區通用泊位工程和總投資18.34億元的省內首個、規模最大的防波堤風電項目年內開工建設。
堅持提質增效,經營發展活力再提升統籌推進套爾河港區綜合提升。堅決承擔起市場化運營主體職責,謀劃綜合開發落地方案,加快沿線泊位開發、物流園區等產業布局,將套爾河港區打造成為海河聯運、水陸聯運、水鐵聯運的綜合性交通樞紐。全力提升濱港鐵路運營效能。升級改造站場及平交道口設施,打通煤炭到達運輸通道,探索“運輸、貿易、服務”三位一體的發展新模式。全面釋放濱州港化工碼頭運營效能。加速化解歷史遺留問題,科學謀劃推動1#泊位及后方罐區建設,提升碼頭運營能力。2025年,確保套爾河港、濱港鐵路、化工碼頭年內綜合運量700萬噸以上。
堅持精準施策,推動債務結構再優化積極爭取專項債、國債、中央預算內資金等政府支持資金,推進銀行普惠貸款、PPN發債等工作,力爭全年融資超14億元,進一步調優債務結構。同時,推動鐵投公司隱債置換,釋放企業融資活力。
堅持創新驅動,戰新產業布局再提速全力推動綠色港口、重卡換電、防波堤風電等交通類新能源項目。與北京交通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組建科技研究中心,推動航道減淤、疏浚土資源化利用等領域技術的研究,加快構建多式聯運物流綜合服務平臺,打造區域多式聯運新體系。
堅持深化改革,治理效能再升級以過程黨建為抓手,深入實施“三大行動”,全力打造“一路向前”黨建品牌;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深化“三項制度”改革,完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動企業文化建設,制定中長期戰略規劃;開展補能、賦能、專能培訓,為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