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交通孿生地圖”可提供路口態勢監測。
建管養運全流程信息化
利用“交通一張圖”,借助遙感、北斗、干涉雷達等技術建立的“天、空、地”多源立體監測網絡,可加強建管養運全流程對自然災害風險點的識別和監測,提升風險預警及應急處置能力。以云南都香高速公路為例,其沿線邊坡較多,對此,中國公路工程咨詢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咨集團)以高分遙感數據作為底圖,配合無人機和傳感器采集的數據,精細刻畫現場邊坡情況,實現對邊坡位移的實時追蹤監測,從而為滑坡的出現提供預警。
“打造‘交通一張圖’的本質是要解決交通行業建管養運存在的痛點問題,但當前其建設仍有重技術、輕業務的現象。”胡玉龍認為,“交通一張圖”建設參與方需要深刻理解交通運輸業務以及管理、服務需求,把數據做實,把業務做精,讓“交通一張圖”真正發揮作用。
目前,中咨集團在福建省建設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一張圖平臺,已為路網管理與應急處置平臺等業務系統提供重要數據資源。對于“交通一張圖”的應用,程向軍認為,經過標準化處理的數據可為業務系統建設提供支撐,而業務系統使用時產生的數據又能反哺“交通一張圖”的建設,形成良性循環。
為同時滿足交通基礎設施數據內部管理和對外服務的需要,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遙感團隊在湖南省建設了交通地理信息一張圖平臺,對內提供“管理一張圖”,對外提供“服務一張圖”。胡玉龍表示,利用“交通一張圖”,對內可為管理部門提供“千里眼”,為保障交通建設維護全流程信息化提供真實直觀的數據基礎;對外可提供遙感影像服務、地圖服務、數據服務、空間分析服務等。
如今,隨著自動駕駛、智慧養護、智慧交管等交通產業數字化轉型實踐落地,不同類型的應用場景需求對“交通一張圖”的精度、豐富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去年11月,騰訊面向道路交通全業務場景發布“數字交通孿生地圖”,融合騰訊在高精地圖、數字孿生、BIM/CIM、融合感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實現對物理世界交通基礎設施和實時態勢的精準刻畫。
此前,騰訊就已將游戲科技方面的能力融入數字孿生技術,打造極佳的可視化渲染效果。騰訊數字交通孿生地圖產品總經理張立立表示,交通行業需要渲染的場景和涉及的數據量較大,對渲染質量和效果要求更高。
“想更好地發揮‘一張圖’的作用,重點要做好產品調研,讓技術精準匹配業務需求和特點。”張立立表示,“數字交通孿生地圖”利用云渲染技術,打造了十分流暢且高質量的渲染效果,滿足了交通場景的應用需求。
拓展更多智慧應用場景
在天津(西青)、重慶(兩江新區)等多個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建設項目中,均應用了騰訊“數字交通孿生地圖”的技術能力,在實現對交通態勢、網聯設備及車輛運行情況“一圖統攬”的同時,也為駕駛者提供綠波車速引導、弱勢交通參與者預警等智能輔助駕駛服務。在高速公路領域,針對惡意遮擋號牌、門架損壞等導致計費不全的問題,騰訊還與高速公路管理部門在ETC路徑還原方面進行深度合作,路徑還原精準度可達98%以上。
張立立介紹,騰訊數字交通孿生地圖是地理信息系統與數字孿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其核心特征為“實時可計算”。“實時”表現為充分接入各類交通動態數據,并確保基礎設施等靜態數據的及時更新和較高準確性;“可計算”則表現為利用高精地圖和接入的實時數據,更好地支持分析計算。
騰訊“數字交通孿生地圖”,讓我們看到了“交通一張圖”的一種全新呈現形式。對于“交通一張圖”的發展,張立立將其歸納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目前普遍呈現的“人手一圖”階段,即每個業務有自己的“一張圖”。下一階段的建設目標是“心中有圖”,“心”是指通過數據中心的建設將不同業務的“圖”進行整合。“交通一張圖”建設的最終目標則是做到“人圖合一”,將“圖”真正融入到實際業務中去,讓數據隨著業務的開展不斷產生、收集、使用。
程向軍也認為,以行業數據中心為牽引,“交通一張圖”的建設可圍繞交通綜合監控和指揮、交通安全管理等需求,構建更多智慧交通應用場景。未來,交通一張圖不應局限于交通行業數據的整合,還應充分融合自然資源、公安、環保等領域的數據,從而拓展更多應用場景。
除了實現數據的匯聚和分析處理,與用戶的交互也將成為“交通一張圖”未來升級的重要使命。程向軍表示,“交通一張圖”的建設可以借鑒當前導航地圖軟件中與公眾形成互動的特點,以“眾包”的形式,讓分布在各處的公眾也成為“交通一張圖”建設中重要的信息數據源。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