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建筑廢棄物產生量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其中傳統的渣土填埋處置和堆放方式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另因渣土含水量較大,外運過程中容易出現灑漏現象,對交通安全、市容市貌、環境保護等均造成一定影響。對此,廣州公交集團下屬二運公司堅定貫徹落實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布局,不斷延伸主營業務產業鏈,主動切入資源循環利用領域,推動建筑廢棄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以“二運實踐”彰顯國有企業的新使命、新擔當、新作為。
秉持守正創新理念,引領綠色發展方向
立足前期開拓的新能源渣土車運輸業務,瞄準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行業的市場空白,延伸開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注入新活力。充分運用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以廣州作為中心區域,輻射佛山等周邊地區,深入開展實地考察調研,積極走訪同行企業,摸清行業發展現狀和市場需求,把握安全生產、質量管控等關鍵環節,為開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開局起步奠定堅實基礎。
打造科技創新體系,驅動產業轉型升級
創新采用“工程現場搭建篩分設備、自建定點分篩場地”雙模式并行的方式,推動土石方運輸項目和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項目提質增效。一方面,以白云中心站項目、芳白盾構項目為示范點,在工程現場安裝精細篩分與高效壓榨設備,直接在源頭進行資源化處置,優化沙石處理和運輸流程,有效降低項目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通過自建定點分篩場地的方式,對泥源開展集中篩分、壓濾、固化和無害化處理,著力提高建筑廢棄物資源化處置的效能水平。
完善科技示范體系,加快成果落地應用
拓寬資源循環利用業務“版圖”,與佛山潔源公司在白云江高地區合作建設渣土循環利用處置中心,構建布局科學、管理規范、技術尖端的處置體系,預計年生產加工能力達100萬立方米。建筑廢棄物經過處置中心的層層工藝處理,“搖身”轉變成為新型環保材料,并在多種領域廣泛應用。自2024年10月正式啟動處置中心以來,截至2024年12月底,累計接收進料4120噸,成功出售再生產品2575噸,項目運作取得初步成效。
未來,二運公司將潛心深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行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提升資源化處置能力,構建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產業鏈和再生資源網絡,奮力打造新質生產力“強引擎”,推動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雙提升。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