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結構材料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結構材料研究中心”),是國家鐵路局2022年12月2日批復的第二批鐵路行業科技創新基地之一,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作為建設依托單位,聯合中國石化上海股份公司、中航復材(北京)公司、中國船舶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第三十三研究所、東北輕合金公司、山東兗礦輕合金公司、中車長客股份公司、中車四方股份公司、中南大學、山東大學、東華大學、中車成型科技(青島)公司、哈焊國創(青島)公司、青島博銳智遠公司、湖南世鑫新材料公司、航材國創(青島)公司等16家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產業鏈上下游單位聯合共建。
軌道交通裝備材料一直是影響鐵路安全與創新發展的重大關鍵因素。隨著運營技術、裝備、系統體系日益復雜和運營環境日益多變,軌道交通裝備也在向高速化、輕量化、綠色環保等方向發展。如何提高我國軌道交通結構材料的研發技術水平,通過技術創新實現結構材料應用技術升級與換代,促進相關領域的技術研發,也是持續發展和完善我國軌道裝備技術體系的重點方向。
在揭幕儀式上,召開了首屆技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劉韶慶作“先進結構材料鐵路行業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及發展規劃”報告,與會委員圍繞運營機制、技術發展方向、協同創新及成果轉化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實施建議;會議提出,通過會員制、聯合團隊等方式,凝煉創新方向,聚集研發能力,共同承擔國家、行業研究任務,使新技術、新成果得到及時推廣和應用;發揮建設依托單位的組織引導作用,面向社會,每年公開發布一批應用基礎、產業瓶頸、原創技術培育課題,牽引行業創新,匯聚創新人才。
會上,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副總工程師丁叁叁作題為“高速動車組材料應用情況及碳纖維技術探索”學術報告,中南大學鄧云來教授作題為“高強鋁合金的發展與創新途徑”學術報告,山東大學姜明順教授作“機械結構狀態檢測技術與系統”學術報告。
據了解,結構材料研究中心總建筑面積13.9萬㎡,一期完成科研辦公、材料中心、焊接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四大功能板塊8萬㎡的建設,目前主體工程建設已完成。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