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10點28分,隨著“澳琴1號”盾構機精準出洞,由南光集團代建,南光置業-中國土木合作經營承建,中國鐵建所屬鐵四院等單位參建的琴澳(珠海橫琴至澳門)重點跨境民生工程——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海底隧道順利貫通,標志著澳門首個以盾構法施工的海底隧道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起于澳門境內HE1站(高架站),向西下穿十字門水道,在橫琴口岸旅檢大樓下設HE2站(地下站),全線長約2.2公里。其中盾構隧道施工區間約906米,隧道外徑7.7米,隧道最小轉彎半徑為210米,并以“V”字形大坡度長距離穿越海域、蓮花大橋及口岸建筑物等風險點,洞身全部處于淤泥層、淤泥質土層、粉質黏土層等軟弱地層,沉降控制難、風險系數高。
針對項目所處的自然環境、地質條件和掘進風險點,建設方與多家參建單位通力配合,多次邀請行業專家進行研討、論證,創新引入雙鉸接設計,量身打造了配置超前地質探測、高精度氣液平衡、土倉內可視化監控、盾尾間隙自動測量、盾構徑向間隙補償等智能化系統的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澳琴1號”,大幅度提高了盾構機的適應性和可靠性。
歷經120多天的日夜奮戰,項目團隊先后攻克“半徑小、覆土淺、土質差、穿越多”等技術難題,通過模擬盾構機掘進參數,采取高精度數據監測、24小時不間斷跟蹤、“井上井下聯動”等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措施,成功通過210米小曲線轉彎半徑,實現了“零污染、零沉降”下穿橫琴口岸建筑群和十字門水道,提前里程碑節點近2個月迎來了從盾構始發到貫通的勝利時刻。
專家認為,作為澳門首個盾構穿海隧道,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項目海底隧道不僅填補了澳門軌道交通建設使用盾構法施工的空白,也為今后同類型盾構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澳門輕軌延伸橫琴線是澳門政府的重點民生工程及回歸25周年的獻禮工程,是澳門與橫琴粵澳深合區之間的重要紐帶,將為兩地居民創造舒適便捷的跨境出行環境,為澳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