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浙江交通集團杭溫鐵路二期項目立功競賽暨“決戰四季度 沖刺全年紅”活動推進會在項目站前8標浦江梁場正式召開。
杭溫鐵路二期項目是浙江省首條省方全資建設的高鐵項目,也是浙江省實現“省域1小時交通圈”的關鍵工程,計劃于2024年6月建成通車。
上周,杭溫鐵路二期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10月18日,全線最長特大橋——浦江特大橋首孔箱梁完成架設;10月20日凌晨,全線最大跨度連續梁——跨杭新景高速連續梁合龍;10月21日,全線高風險隧道——古塘源一號隧道順利貫通。
今年是杭溫鐵路以立功競賽為抓手,按照“1+3+25”的思路開展立功競賽活動(“1”即一個“5H共同體”黨建創新品牌,“3”即分設于項目三個重要點位的三塊智能監控看板,“25”即25個立功競賽活動管理組塊),全線共有10家單位參加,近6000名建設人員參賽,包括開挖班、支護班、鋼筋班、襯砌班、立架班等共有36支勞務隊伍,共設立隧道內開挖進度比拼、隧道襯砌養護提升比拼等多個賽場。
浦江梁場內的鋼筋加工場是單條生產線產量挑戰賽的重要賽場。在這里,箱梁鋼筋骨架被有條不紊地轉運到箱梁預制模板內,而壓漿、養護、張拉等系列流程,全都由產業工人操控自動化設備完成。
位于大山腹地,在這段全線最長的10.24公里木匪嶺隧道掌子面,隧道開挖作業人員駕駛著三臂智能鑿巖臺車在堅硬的巖石上進行炮眼鉆孔作業,有了這臺先進的“三臂金剛”進行輔助,隧道最快時可以每日4米的速度掘進。
在浙江鐵路黨史學習教育主題展廳內,記者注意到有一塊高近4米的數字化看板,上面可顯示杭溫鐵路二期項目全線航拍畫面和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構建的橋梁、隧道等工程節點的電子沙盤數據模型圖像,通過技術人員導出跳動的斷面曲線可以顯現出各類結構物的沉降數據、檢測信息以及項目推進進展情況,通過這塊數字化看板,杭溫二期項目橋梁等結構物的質量進展情況一目了然,可以為立功競賽活動提供數據依據。
“本次立功競賽也有很多創新元素,在各個工序之中應用了一些行業領先的工裝工藝。”浙江杭溫鐵路有限公司工程部骨干唐潮介紹,“本次立功競賽活動的部分工裝工藝設施設備都是項目原創、首次投入使用的。”據了解,領先國內的智能自動布料襯砌臺車、智能化電纜槽液壓臺車、箱梁模板測距儀等創新設備和先進工藝也從不同的維度提升了工程建設質量,提高了施工作業效率,引領行業技術變革與發展。
據悉,項目目前年度投資已累計完成20.77億元,完成計劃23億元的90.34%,已累計完成投資44.15億元,完成總投資94.8億元的46.58%,整體形象進度完成近半。
杭溫二期的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目前施工進度,杭溫二期有望在2023年底實現軌通,2024年6月可建成通車,屆時高鐵動車大約1小時左右可以從溫州直達杭州西站,比目前最快的杭溫高鐵動車大約縮短1小時。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