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四年建設,連接海滄隧道和廈蓉高速之間的海滄疏港通道將于10月26日建成通車,成為廈門本島向外輻射的又一條快速通道。這條通道穿越的是海滄區的蔡尖尾山隧道,最大開挖斷面創下了亞洲同類型公路隧道之最。那么,施工人員是如何一步步克服艱難險阻,挑戰這一極具風險性工程并最終圓滿完成建設任務的?
從空中瞭望,海滄疏港通道在蔡尖尾山的東、西兩面形成進出口,幾乎是以直線的姿態穿越整個山體,隧道總長達4.4公里,占到了總里程的83%,可以說,這是一個以隧道為主體的建設工程。不僅如此,由于與蘆澳路在山體內立交,交匯處三車道的主線分離出兩車道的匝道,它的最大開挖面積達421.7平方米,比一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還要大,是國內乃至亞洲在建的最大公路隧道斷面,這也成為海滄疏港通道最大的施工難點。
據介紹,難點主要表現在一是地質和地下水的情況,可能隧道開挖的時候,如果說地質圍巖比較差,那么它的開挖風險就會非常高,容易造成塌方、涌水這種事故。然后主線和匝道要分離,涉及到中間的巖柱(間距)非常小,只有1.22米,這么小的巖柱,對我們的爆破施工,對于巖柱的保護,就顯得非常關鍵。
為破解難題,廈門路橋工程公司組織施工單位運用“超前水平鉆探+孔內成像”等綜合超前地質預報手段,對圍巖情況做出提前分析,有效制定施工方案;采用預裂爆破、分次弱爆破等方式,減少對相鄰開挖隧道和既有新陽隧道及地鐵的震動影響,確保安全。針對超大斷面的施工難點和風險,更是進行了多方研討和專家論證,最終創新性地將雙側壁導坑法和臺階法有效結合,推出雙側壁導坑臺階10部開挖工法,在確保開挖安全的同時,也提高了施工效率。
據介紹,這種工法我們通俗一點講,叫“切豆腐”工法,就是說斷面比較大,一口吃不下,怎么吃?就把它切成小塊,把它切成10塊,一塊一塊吃。開挖完成以后,就要跟著去上支護,支護分為兩層,第一層叫初級支護,第二層叫二次襯砌,這兩種支護按照規范按照圖紙都用上,才能保證斷面以后行車的安全。
廈門海滄疏港通道全長5.3公里,自東向西分別設蔡尖尾山2號隧道、新僑中橋和蔡尖尾山1號隧道,主線雙向6車道,設計行車時速80公里。海滄疏港通道明天通車后,從海滄隧道海滄端出口,可直連這一通道,一路暢行,最終抵達廈蓉高速的廈門西出入口,最快僅需8分鐘,它將成為本島西部直通高速公路、輻射漳州方向的一條快速通道。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