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區域協調發展情況。對于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副司長曹元猛介紹,北京首條跨省市地鐵平谷線的北京段、河北段已同步啟動建設,下一步將支持通州區與北三縣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聯控聯治、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密切產業發展協同協作、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京津冀三省市并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主持召開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思考和城市副中心緊鄰的三個縣如何實現功能延伸的問題。
通州區與北三縣一水相隔,地緣鄰、人緣親、生態融、文化近,是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3月,國家發改委、北京市、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北京市通州區與河北省三河、大廠、香河三縣市協同發展規劃》,提出充分發揮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示范引領作用,輻射帶動北三縣協同發展。
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通州區與北三縣協同發展已取得了階段性重要進展,打下了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良好基礎——
一是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通州區與北三縣已簽訂一系列協議加強交界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在區域大氣污染防控、流域水生態修復、土壤污染防治、垃圾處置、水資源利用等5方面實行了統一管控。潮白河干流近22年來首次全線水流貫通。今年上半年,區域內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保持在35微克/立方米以下,北運河土門樓、潮白河大套橋等主要河流斷面監測水質達標率均達到100%,運河兩岸翠帶環繞,城市綠心明珠鑲嵌,“北京藍”已是常態。
二是交通一體化建設穩步推進。通州區至大廠縣廠通路正加快施工,區域內已建成跨界道路10條、跨潮白河橋梁5座,開通跨界公交21條。京通快速路各收費站已實現除早高峰時段外的免費通行,有效降低了居民通勤成本。串聯通州區與北三縣的京唐城際鐵路進入聯調聯試階段,北京首條跨省市地鐵平谷線的北京段、河北段已同步啟動建設。
三是產業轉移承接逐步成型。自2019年以來,北京市與廊坊北三縣連續4年舉辦項目推介洽談會,累計簽約項目160余個,既拓展了北京企業的發展空間,又帶動了北三縣產業升級和軟實力提升。在此基礎上,北三縣圍繞重點企業延伸產業布局,已培育引進高新技術企業319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973家,有效縮小了區域內的產業梯度差距。
四是公共服務合作不斷加強。京冀兩省市建立13個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共同體,北京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機構與北三縣11所學校合作辦學;39家北京醫療機構在北三縣開展技術幫扶、遠程診療、專家坐診,北京朝陽醫院、友誼醫院等4家市屬醫院對口支持位于三河市的燕達醫院,北三縣已有22家定點醫療機構納入京津冀異地就醫普通門診直接結算。
他表示,下一步將按照《國務院關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有關部署,協調推動北京市、河北省及有關方面密切合作、攜手共進,支持通州區與北三縣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聯控聯治、加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密切產業發展協同協作、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共同推動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盡快取得實實在在的明顯成效。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