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平鹽城際鐵路作為長三角首條跨省(市)快速市域鐵路,自2021年被納入國家《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以來備受關注。線路從上海金山衛站引出,經浙江平湖延伸至海鹽,設計時速160公里,遠期規劃銜接通蘇嘉甬高鐵和杭海城際,是連接上海與杭州灣北岸的重要紐帶。
然而,這一被寄予厚望的工程卻陷入“開工三年無實質進展”的爭議——2022年9月浙江段舉行開工儀式后僅完成臨時工程,此后長期停滯;上海段更是因審批滯后遲遲未動工。
停工傳聞背后的四大困局?
?1. 規劃調整:與滬乍杭貨運線“糾纏不清”?
原規劃中,滬平鹽城際與滬乍杭貨運鐵路存在近70%的線位重疊。隨著滬乍杭貨運線2023年啟動建設,兩者矛盾凸顯:
?共線需求?:為避免重復建設,2024年新方案將滬平鹽北移5公里,與滬乍杭貨運線共用通道,減少港口專用線距離30%;
?功能沖突?:貨運鐵路需滿足重載需求,而市域鐵路要求高頻次客運,軌道標準差異導致方案反復調整。
據中鐵四院測算,僅線位優化就需重新設計12.7公里接軌段,直接延誤工期18個月。
?2. 審批博弈:跨省協調的“馬拉松”?
?上海段卡點?:10.5公里的上海段雖完成選線規劃,但可研報告尚未通過上海市發改委審批,接軌金山鐵路的申請仍在等待國鐵集團批復;
?土地征遷僵局?:浙江平湖段41.6公里需調整1800畝用地規劃,涉及7個行政區的補償談判,僅拆遷協議簽署就耗時14個月。
跨省項目特有的“雙重審批”機制(需滬浙兩地分別核準)進一步拖慢進程,僅環評報告協調會議就召開9次。
?3. 資金優先級:長三角軌交“內卷”?
2024年長三角軌道交通投資向滬蘇嘉城際鐵路傾斜,滬平鹽項目年度預算削減35%。更深層矛盾在于:
?經濟效益存疑?:平湖、海鹽等地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公里僅600人),客流預測日均3.5萬人次,僅為滬蘇嘉城際的1/3;
?建設成本飆升?:為兼容貨運列車混跑,軌道升級為60kg/m重軌,導致每公里造價從2.1億增至2.8億元。
?4. 技術難題:市域鐵路的“身份尷尬”?
項目定位從“純市域鐵路”轉向“客貨混跑”后,衍生出系列技術挑戰:
?信號系統沖突?:貨運鐵路采用CTCS-2級列控系統,市域列車需兼容CBTC系統,設備兼容性測試耗時超預期;
?運營權之爭?:國鐵集團要求主導運營,但地方政府希望保留公交化調度權,管理模式至今未達成共識。
深層反思:長三角一體化的“試金石”?
滬平鹽城際的困境,折射出區域協同發展的共性難題:
1. 規劃協同不足?:跨省項目缺乏頂層統籌,滬乍杭貨運線與滬平鹽的規劃沖突暴露機制缺陷;
?2. 利益平衡難題?:人口稀疏地區如何平衡軌道交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3. 技術標準割裂?:市域鐵路與國鐵系統的技術壁壘亟待打破。
值得期待的是,項目探索的“跨省土地指標置換”“客流分成補償”等機制,或為未來長三角軌交建設提供新范式。
盡管波折重重,這條鐵路仍是破解滬浙交界地帶“交通洼地”的關鍵。當首列列車最終駛出金山衛站時,長三角一體化的毛細血管將真正貫通。
相關推薦:軌道交通展展位預訂??軌道交通展免費報名參觀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