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特殊而難忘的2022年,在新冠疫情影響終將消散的2023年,客車市場將走向何方?特別是在近幾年的持續低迷之下,客車市場的未來在哪里?
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秘書長佘振清
日前,中國客車信息網記者專訪了中國公路學會客車分會秘書長佘振清。
2022年:行業形勢不理想但仍不乏積極因素
對于剛剛過去的2022年,佘振清表示,在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客車市場的發展形勢不太理想,整體銷量呈現較大幅度下滑。2022年,中國客車統計信息網重點關注的40家企業累計銷售5米以上客車128138輛,同比下降17.42%,其中座位客車下降39.02%,校車下降46.01%,公交客車增長20.89%,其他客車下降8.77%。
國內市場表現低迷,出口也不景氣,受疫情影響,海外很多國家購買力下降,同時俄烏沖突又導致很多國家的重心未在車輛采購上,整體購買力不足。
但是,2022年的客車行業仍然顯現出眾多積極因素。首先就是行業沒有出現“崩盤”,整體“精氣神”很好,對于未來形勢的好轉形成了共識。盡管這一年各種“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新冠疫情不斷反復,但是行業沒有“躺平”,而是迎難而上,主動作為。
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宇通客車,對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一方面,作為行業銷量第一且遙遙領先的企業,宇通客車有著明顯的規模優勢,也是最有能力打“價格戰”的企業,但宇通在疫情形勢下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通過經營策略的調整和優化,從追求數量向重視質量轉型,通過創新模式,帶動行業避免了惡性競爭,也讓行業能夠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
另一方面,作為行業引領者,宇通在代表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的前沿領域積極作為,且取得了一些成績,充分彰顯了引領者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也向行業不斷傳遞信心。市場低迷之下,宇通更加注重苦練內功,著眼未來積極布局,從氫燃料電池客車到自動駕駛客車等全面發力,展現了對市場和未來的強大信心。在宇通的引領下,客車行業更加放眼未來,夯實基礎,走上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之道。
2023年:看好行業復蘇,五大領域值得關注
對于2023年的客車市場,佘振清持積極看好態度,認為行業復蘇箭在弦上。持續低迷的客車市場,一定是在新的需求帶動之下才會復蘇。而2023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將成為“過去時”,在后疫情時代,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和大力支持,客車行業將復蘇。
具體來看,有五大領域值得重視:一是隨著運輸模式的變化,特別是網約車帶來的變化,將推動客運成本大幅下降,同時網約車平臺的影響力、便捷度與原來的客運站、調度大樓等“重資產”經營模式不可同日而語,依托豐富的信息量和售票系統的信息化,互聯網“輕資產”的經營模式將構建起一張大網,增加新的需求,帶來客流,也帶來客車需求。而通過發揮“門到門”、高鐵航空接駁、服務“最后一公里”等優勢,定制客運、接駁客運、社區巴士等需求將激發新活力。
二是旅游市場的復蘇將帶動旅游客車的復蘇。例如,2023年元旦假期出游人數的增多,預示著旅游市場正在快速復蘇。經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23年元旦節假期,全國國內旅游出游5271.34萬人次,同比增長0.44%;實現國內旅游收入265.17億元,同比增長4.0%。
三是長途客運值得期待。近日,交通運輸部發文優化調整交通運輸領域有關疫情防控措施,并發布“2023年綜合運輸春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指南”“2023年春運平安健康出行服務指引”等一系列文件,都體現了政府主管部門通過政策來引導客運發揮兜底作用,在限制持續放開的背景下,使其真正跑起來。來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春運工作專班數據顯示,2023年1月7日(春運第1天,農歷臘月十六),公路發送旅客2735萬人次,環比增長11.1%,同比增長46.9%。截至1月12日(春運第6天),公路發送旅客量逐日增長,1月12日達到了2976萬人次,同比增長49.2%,復蘇勢頭明顯。
四是農村客車需求將提升。過去,對于農村客運是扶持政策多,但實際的資金支持少,而未來隨著國家更加重視以及農村客運更多相關鼓勵政策的出臺,特別是“關于調整農村客運油價補貼政策”等的持續發力及運營補貼落實,農村客運需求將有所增長。值得一提的是,由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客車分技術委員會負責起草、修訂的交通運輸行業標準“鄉村公路營運客車結構和性能通用要求”,對鄉村客車的技術條件標準將做出修訂和明確,并已于2022年底得到立項批復,將在2023年完成。這也將對農村客車更新產生拉動作用。
五是自動駕駛、氫燃料電池客車等前沿技術領域將有所斬獲。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推動下,加上企業的不斷發力,隨著試點示范的推進,自動駕駛和氫燃料電池客車推廣將加速由理想照進現實。其中,在交通運輸部試點項目——綠色數字專用公路的自動駕駛試點項目中,將重點開展自動駕駛下的車路協同運輸模式的深度探索和數據積累。
此外,出口市場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未來也會逐漸恢復。
現在說客車行業已經“見頂”為時過早
佘振清強調,客車需求是剛性需求,因為客車是生產工具而不是消費品,現在沒有訂單只是需求被滯后了,未來會釋放出來。歐美國家的客車需求現狀不一定是中國客車市場的未來,因為中國市場足夠大,需求豐富多樣,同時未來由互聯網帶來的運輸模式變革將對客車行業帶來天翻地覆般的根本性改變,而且這種影響之大可能會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從傳統燃油車到新能源車的轉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未來很難說不會再有新的發展契機出現,所以現在說客車行業已經“見頂”為時過早。
客車市場的競爭沒有捷徑可走,唯有不斷提升綜合實力。對于企業而言,在市場低迷時,要做的就是苦練內功,建好生產基地,提升生產能力和產品質量,做好產品匹配,夯實企業發展的基礎保障。可喜的是,作為行業領軍企業,宇通客車做出了很好的表率,通過完善基地建設,提升應對市場的響應能力,已經做好了迎接市場復蘇的各項準備,可謂“只欠東風”。這樣一旦市場復蘇,宇通也將最快抓住復蘇的機遇迎來更高質量的發展。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