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黨委委員、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史浩飛表示,氫能在推動能源結構轉型、保障能源安全、降低污染物排放、帶動產業鏈發展和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氫能產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氫能全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趨于成熟,應用方面增長迅速,前景向好。但是,目前我國將氫氣作為危化品進行管理,氫氣在制備、儲運與使用等環節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這些方面已逐步成為制約氫能產業規范有序發展的重要因素。
氫氣的能源屬性及工業屬性未進行區分。從化學特性看,氫氣屬于易燃氣體,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之一,始終以危化品進行管理,制氫項目一般要求在化工園區內進行建設運營;與此同時,由于氫氣具有燃燒熱值高、燃燒后不產生二氧化碳等優點,是一種綠色低碳的清潔能源,其兼具能源屬性,氫氣的雙重屬性特別是能源屬性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知。
氫氣的安全性認知低。氫氣作為能源使用時間尚短,與安全相關的標準規范和監管機制仍需完善,社會對氫氣的安全認知較低,還未成為社會所廣泛接收的能源產品。
氫氣作為能源屬性的法律法規體系仍需健全。目前,氫氣作為危化品進行管制,按照危化品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生態環境危害等方面出臺了較為完善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標準等;但氫氣作為能源使用時,相關的專項法律法規、規章及規范性文件尚未建立。
對此,史浩飛建議:
——加強培育優勢科技力量,高質量推動氫氣作為能源使用時在制、儲、運、用等各個環節的安全性。
——從國家層面明確監管主體部門,建立健全行業監管體系和標準體系,細化氫能相關設施建設管理審批流程,放寬用地性質限制。
——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區分氫的工業屬性和能源屬性,在以能源方式利用時,參照天然氣管理模式,將氫氣納入能源管理范疇。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