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韓國交通部門出具一份報告顯示,2019至2021年,該國氫燃料電池及相關設施故障率大幅增加。2021年,氫燃料汽車缺陷報告86起,比2019年增長了約20多倍。
隨著氫燃料汽車數量的增加,韓國擴大加氫站規模,但故障頻發。公開數據顯示,2019至2022年8月,韓國18個加氫站共發生374起故障。
眾所周知,安全是氫能產業發展的紅線。浙江能源監管辦原專員謝國興指出,氫在生產、制備、儲存、運輸、加注等過程中均具有潛在的泄漏和爆炸的危險,因此氫安全也將是決定氫能被廣泛使用的前提和條件。
對此,嘉定氫能港相關負責人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氫氣有潛在的危險性,但這是純科學性問題,凡涉及到科學,都能用技術手段解決。例如飛機也存在危險,但通過技術手段上多重保險,就可以上天飛翔,使用氫氣也是一樣的道理。
1氫安全監管職責不清晰
氫是自然界已知最輕元素,其特性是無色無味、易泄漏擴散,與空氣或其他氧化劑結合時易著火,并釋放強能量。
公開資料顯示,氫氣在空氣中的點火能為0.019mJ,比甲烷(0.2mJ)或汽油(0.24mJ)要小得多。在層流情況下,氫氣泄漏率比天然氣高26%,在湍流情況下,是天然氣的2.8倍。
“只要存在微弱點火源,甚至是由人體靜電釋放引起的微弱火花都會點燃氫氣。
而且,氫在常態下著火不易被肉眼所見,其燃燒速度比天然氣快得多,在發現和消防上存在更大的困難。如果大規模地將氫應用于生產和生活,其潛在的安全風險絕不能低估。”謝國興認為。
但氫氣泄漏及爆炸事件時有發生。今年4月24日,齊魯石化分公司勝利煉油廠連續重整車間壓縮機區域氫氣泄漏著火,連續重整裝置、加氫裂化裝置緊急停工。
2021年1月29日,AGC在韓國的顯示器工廠因管道中氫氣爆炸。2019年5月23日,位于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一個氫燃料儲存罐發生爆炸事故。這些事故不禁引起了大眾對氫能安全性的擔憂。
當前,中國各省市紛紛出臺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謝國興表示,但氫能管理并未完全納入國家能源管理機構的職責中,沒有設置相關部門履行政府管理職責,氫能的法律法規等文件、特別是安全監管職責不夠清晰。
我國高等院校等研究機構在氫安全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謝國興指出,現有的規程或標準僅限于技術層面與局部的管理范圍,缺少足夠的系統性,不足以滿足整個氫能經濟的發展。
“譬如輸氫管道及相關設施保護、氫安全應急與救援,氫氣輸送與天然氣輸送的關系,民生用氫的安全規范,政府氫能安全管理與監管職責的劃分等,在政府安全管理或監管方面尚未作出相應的氫能安全發展與利用的法規建設,不利于促進氫能經濟的發展。”
2用技術打造安全屏障
嘉定氫能港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加強頂層設計和完善相關法規建設,應對氫安全最有效的辦法是發力技術,確保儲氫設備嚴密性,攻關材料學基礎研究,創新氫儲運方式、完善氫泄露快速探測與防控機制等。
公開資料顯示,氫對鋼制管道和設備具有劣化性,易發生氫腐蝕和氫脆,即金屬吸收內部氫或外部氫后,局部氫濃度達到飽和時,將引起塑性下降,誘發裂紋或延遲斷裂。與輸油和天然氣相比,氫氣對儲運設備有更特殊的材料要求。
2015年,豐田上市Mirai氫燃料乘用車,其70MPa高壓儲氫瓶采用的是三層結構復合材料內膽,內層是密封氫氣的塑料內襯,中層是確保耐壓強度的碳纖維強化樹脂層,表層是保護表面的玻璃纖維強化樹脂層。
當前,我國大多使用碳纖維纏繞金屬內膽的III型儲氫瓶,但氫氣易腐蝕金屬。“IV型瓶是采用塑料或樹脂內膽,這些材料更防腐蝕,還可以提高氣密性。但發展有技術瓶頸,比如內膽材料的研發與生產、密封性能提升等還需要時間。”上燃動力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據了解,我國氫氣運輸以20MPa的長管拖車為主,20MPa相當于200倍大氣壓,若一個螺絲從中蹦出來會產生槍發射子彈一樣的威力。而III型瓶儲氫壓強多為35MPa,IV型瓶儲氫壓強多為70MPa.
“在儲氫設備生產的過程中會做大量的槍擊實驗、火燒實驗及壓力測試等,為了防止危險性的發生,我們會對設備進行水壓爆破實驗,壓力幾乎在100MPa以上,從技術端確保設備生產出來后不會產生氫氣泄露等問題。”上燃動力技術人員表示。
常溫常壓的固態儲氫設備亦有上市趨勢。氫楓能源生產的鎂基固態儲氫車壓力約為1MPa,“一輛承載著氫氣的鎂集固態儲氫車在路上行駛,正如一輛裝滿金屬的車輛在移動,因此,不用擔心高壓引起的安全問題。”氫楓能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清華大學教授、國際氫能協會副主席毛宗強認為,要避免安全事故發生,操作人員與管理人員必須進行安全倫理培訓。為了保證氫的安全生產、儲運和使用,針對不同的氫能環節,根據氫氣的特性和設備與環境的特點制定出嚴格而詳細的安全規章制度非常必要。
“實際上,規章制度、設備操作需要工作人員去執行,制度再好,若操作人員不認真也不能保證氫安全。因此,操作人員與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和崗位責任心培訓就必不可少。”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