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印發《合肥市“十四五”能源高質量發展規劃》,其中提到: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光伏發電,積極發展天然氣發電項目,鼓勵和支持開展氫能技術研究,加快儲能電站建設進度,調整優化能源結構。
鼓勵開展光伏+5G基站、光儲充、光伏制氫等新的技術和模式應用推廣。
加強氫能發展政策研究。從氫能“制、運、儲、用、管”等多個環節入手,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氫能生產和使用的相關管理制度。優化氫能產業發展環境,推動氫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氫能基礎設施布局。啟動城市加氫站布局規劃與建設,推行加氫站與加油、加氣、充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站建設,適度超前布局燃料電池汽車終端設施,開展城市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范應用,促進氫燃料電池、加氫設施、氫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協調發展。
推動氫能+電能示范應用。開展光伏+制氫/氫能發電等氫儲能項目示范應用,研究氫儲能電站利用峰谷電價差盈利商業模式可行性,探索氫儲能電站規模化、產業化應用途徑。
積極開展交通領域節能降碳。加快充電設施布局建設,提高交通領域燃料清潔標準,推動氫能、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清潔燃料在交通運輸業的應用。
支持江淮、安凱、蔚來、大眾、比亞迪、國軒等龍頭企業發展,加快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布局,推動大眾安徽新能源整車項目、比亞迪新能源整車項目、國軒高比能動力鋰電池等項目投產量產,強化動力電池、電機等關鍵配套能力建設,加速壯大產業規模,超前布局加氫設備、智能網聯設備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及產業化,試點推進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及運營,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依托安徽合肥、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創新平臺,發揮長三角地區能源行業科研實力優勢,加快區域內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和能力建設,協力突破智能電網、核電、氫能和燃料電池等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支持新能源產業互動合作。重點支持高效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走出去,提升合肥品牌形象;引入清潔靈活燃煤發電先進技術,推動中歐雙方能源技術創新領域合作,謀劃在合肥落地實體項目。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