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周五。上午7時30分,324國道上車來車往,家住龍湖外砂街道海富花園的李女士,來到家門口的公交站臺,乘坐101路車去市區長榮大廈上班。她告訴記者,家和公司離公交站臺均只有百余米遠,平時上下班幾乎都坐公交車,通勤時間40分鐘左右,很方便。
城市公交是城市重要公共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按照市委、市政府2022年十件民生實事的工作部署, 市財政投入1.5億元支持公交優先發展,實施提升公交服務工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便捷、綠色出行需求。近一年來,市民驚喜地發現, 汕頭公交出現了很多變化:中心城區公交線路已統一為2元的實惠票價,重點線路和班次加密了,車容車貌變漂亮了,服務質量也提升了。
站牌上清晰地標示著各條公交車線路的走向及車輛到站時間,方便市民候車。
成本規制,
中心城區81條線路一票制
“市財政投入1.5億元支持公交優先發展,通過實施成本規制、中心城區一票制、加密線路及班次、完善公交設施、提高乘客服務體驗等,讓群眾出行更便捷舒適,切實提高公共交通機動化出行比例。”實施提升公交服務工程,是我市今年十大民生實事之一。
“公共交通和百姓每天的出行需求息息相關,是市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公交優先,實質是百姓優先、民生優先。” 據市交通運輸局公共交通管理科科長林穎介紹,自去年10月起,中心城區81條一票制公交線路實施成本規制機制,合理界定公交行業各項運營成本范圍,科學建立公交單位運輸成本標準,并以此測算財政補貼和科學定價調價的政策,形成“規制-補貼-運營-考核”的管理規范以及正面激勵的有效機制,從而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心城區公交正常運營的基本投入保障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城區公交一票制惠民政策從金平、龍湖的公交線路覆蓋到了濠江區,市民乘車統一享受2元的實惠票價。
實施公交行業成本規制后,公交企業同步完善線路車型配置,規范運營線路高峰平峰發班間隔,提高智能化調度水平,通過保障線路發班密度及準點率來提高線路班次和服務能力。汕頭火車站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多條公交線路在此匯集。今年初,從汕頭火車站始發的22A路、11路、42路、8路等5條線路均增加車輛,各條線路配齊司機,發班間隔全部縮短到平均15分鐘一班車;其他途經汕頭火車站的公交線路加大發班密度,減少市民旅客的候車時間。
記者從市交通運輸局了解到, 至今年7月底,中心城區公交行業呈現積極轉變:線路班次加密超過22%,已有53條線路日均班次提升10%以上,主干線發班縮短9%,支線發班縮短超過20%,發班準點率提升11%,公交出行便捷度逐步提升。公交企業通過加強線路及車輛管理,強化司機教育培訓等措施,進一步改善公交行業服務質量,并涌現出一批好人好事。
優化線網,
拓展多元化出行服務
這兩年來,家住東海岸新城新津片區的市民發現,家門口的公交線路越來越多,并從以往單一的常規公交線路,發展出微循環公交車、公交快線等不同類型,不但解決了公交出行盲點、薄弱點的問題,也豐富了出行的選擇。
隨著東海岸新城開發建設步伐的加快,市交通運輸部門在原有15路、19路基礎上,陸續開通和優化了56路、61路、63路、K8、微1、微2等多條公交線路,其中兩條微循環公交線路串聯起阿里山路西側、東側住宅區與津灣、東海岸公園,穿梭社區解決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問題;往返老市區和東海岸新城的K8路公交快線,則使中心城區和東區之間公共交通的銜接更加暢通,進一步方便市民、游客的出行,并填補了新津片區夜間公交運營的空白。
結合公交線網規劃、道路升級改造及市民出行需求,市交通運輸部門持續動態完善線網布局,分批制定公交線路優化方案。階段來,已優化調整公交線路走向及站點46條,重點完善工業園區、醫院、學校、居民住宅區等高密度出行需求區域公交線網,延伸潮南、南澳等區縣公交服務;延長6條公交線路營運時間,完善工業園區、濠江區夜間出行服務。拓展多元化出行服務,結合學校、工業園區出行特點及需求推廣定制公交服務,有效緩解交通擁堵,方便市民出行。推動公交站場及配套設施規劃建設,華僑公園配建公交首末站場已投入使用,人民廣場公交首末站場已進入驗收階段。
我市公共交通行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理念,采取多種方式,搜集采納市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8月19日,市交通運輸局組織開展公共交通發展調研及交流座談會議,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規劃專家及市民代表參與,對人民廣場公交站場進行實地考察、乘坐公交車、走訪監控調度中心等現場體驗,深入了解公交發展的實際情況,并召開座談會議,傾聽大家對于公交優先發展的意見與建議。
智慧賦能,
服務市民便捷出行
“支付成功!”隨著一聲清脆的播報,乘客就完成了車費的支付。現今,在汕頭搭乘公交車,只要將微信、支付寶打開,一兩秒內即可支付車費,吸引越來越多乘車市民時使用這種便捷方式支付。除此之外,全市公交車支持全國一卡通、公交IC卡、鮀城通及銀聯卡多渠道支付乘車方式,這是我市提高公交智能服務水平的一個縮影。
隨著城市的發展,市民對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交通運輸部門堅持信息化建設,升級改造了200塊電子站牌,站牌上清晰地標示著各條公交車線路的走向及車輛到站時間,讓等候的市民心中有“數”。同時,引進國內先進公交查詢軟件“車來了”,將公交查詢小程序納入“粵省事”平臺,市民可以通過“車來了”、“汕頭公交”等實時掌握車輛運行信息。
為了讓市民乘坐公交更加方便,近日,經過前期的技術測試,24小時的IC卡自助充值系統正式上線,與“汕頭公交IC卡充值”微信小程序配合,為市民提供全天候、自助式IC卡充值服務。8月1日起,交通運輸部門已分別在市行政服務中心、濠江區行政服務中心及中區大廈四樓安裝了“自助充值終端機”,市民可自助完成對公交IC卡的快速充值和余額查詢。
下來,我市將堅持按照以人為本、綜合銜接、綠色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穩步推進公交優先發展,全面提升服務供給能力,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安全、便捷、高效的公共出行服務。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