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1日,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在35路公交試點“響應式公交”。短短兩個月,這一靈活高效的運營模式贏得了市民認可,目前已擴展至16條公交線路。據統計,實行“響應式”停靠的公交線路高峰時段平均運送時間縮短了5-10分鐘,乘客出行時耗最高縮短19.34%。
“招手停+響應式”公交運行“滿月”,
收獲各方點贊
今年7月6日,青島城運控股公交集團李滄巴士公司在419路線開始實行“招手停+響應式”公交服務新模式。經過一個月的運行,該線路不僅在提升乘客出行效率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更在優化服務、滿足多元化需求上邁出了堅實步伐。這一創新服務模式不僅改善了乘客的日常通勤體驗,也讓老年人和殘疾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出行便利。
家住怡順社區的李明是汾陽路小學的一名學生,在419路增設“招呼站”之前,他每天需要步行十多分鐘才能到達最近的公交站,上下學路上不僅耗時多還非常辛苦。“在之前的站點上車孩子需要走十幾分鐘,還得過一條馬路,作為家長我真是不放心,但自從設立招呼站后,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上車,不僅節省了時間,我也更加安心了!”李明的母親趙女士高興地說。
與此同時,怡順社區的退休老人王阿姨也深切感受到了“招手停”服務帶來的便利。“我每天都要去興山路早市買菜,十幾分鐘才能走到公交站,去的時候還好說,回來的時候提著菜一步也不愿意多走。”現在,王阿姨只需在家門口輕松招手,就能享受到公交車的便捷服務,王阿姨表示,419路“招手停”服務真正服務到了百姓的心坎兒里。
為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公交集團李滄巴士公司不斷挖掘419路沿線乘客需求。
在一次“乘客接待日”活動中,有乘客反映汾陽路社區有個殘疾人之家,附近不少殘疾人出行會乘坐419路公交車,希望能針對殘疾人推出創新的服務舉措。接到消息后,分公司以提升殘疾人乘坐公交車的便利性和舒適性為出發點,拿出了切實的舉措。分公司專門建立了殘疾人乘車微信群,每天按時將發車班次公布在群內。同時還對全線駕駛員進行了專項服務培訓,殘疾乘客可以在群內預約乘車服務,預約成功后,駕駛員到站時會及時提供幫助。殘疾乘客李女士表示,這些措施不僅大大提高了他們的出行效率,也讓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關愛和尊重。
16條“響應式”線路顯成效,
30萬乘客享便捷
與站站都停靠的傳統公交運營模式相比,“響應式”公交服務通過乘客在車廂內按下響鈴按鈕或提前告知司機下車需求,實現了公交車的精準停靠,極大地縮短了乘客的出行時間。其中,772路高峰時段平均運送時長減少了10分鐘,383路平峰時段則縮短了8分鐘。
在該模式的帶動下,青島多條公交線路的客流量實現了顯著增長。其中,411路線客流量增長幅度最高,達到了15.92%。目前,這16條響應式停靠線路日均服務乘客數量接近1.2萬人次。新服務推出僅兩個月,已累計服務乘客近30萬人次,充分體現了市民對“響應式公交”的認可。
乘客賈先生說:“我平時都是早高峰乘坐401路到諾德廣場上班。近段時間,公交開始‘響應式停靠’后明顯感覺比平時速度快了不少,現在上班都能提前十幾分鐘到單位,響應式停靠非常人性化,太好了。”
未來,青島城運控股集團將不斷深化“招手停+響應式”公交服務模式的推廣和實踐,持續助力市民美好出行。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