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滬蘇通鐵路太倉至四團段吳淞口長江隧道建設迎來了新紀錄。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國產盾構“滬馳號”在右線隧道掘進中,創造了10米級大直徑盾構軟土地層單月進尺世界紀錄–868米(434環),大幅刷新了此前由鹿島建設在東京環狀品川線創造的單月進尺紀錄(708米)。
滬蘇通鐵路太倉至四團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沿海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吳淞口長江隧道長6.77千米,是全線控制性工程之一。
施工中,項目建設管理單位滬杭客專公司全力支持國產裝備研發與應用,并提出了“掘進強勁、推拼同步、安全精準、數據互聯”的要求。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在滬通鐵路吳淞口長江隧道裝備設計研發過程中,通過與華中科技大學、同濟大學的“產學研”結合,著力“數字賦能”,全面提高裝備的智能化水平。自主研發的兩臺10.69米國產大直徑泥水氣平衡盾構機均搭載了第二代ACTT矢量推力主動控制系統,可同時實現“推拼同步”和“掘進軸線自適應控制”。
其中,“滬馳號”盾構自1317環起,掘進軸線完全由設備自主控制,基本無人工干預,姿態始終處于良好范圍。施工過程中設備故障停機率在0.71%以下,也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國產盾構的先進能力加上專業化施工團隊的數智化、標準化、精細化管理,自始發以來,盾構機先后成功穿越淺覆土段、G1503外環高速、黃浦江防汛大堤、百年吳淞導堤、國際郵輪碼頭引橋樁基等大型敏感建構筑物。在緊密的團隊協同下,單環作業、整體施工效率均顯著提升,最高單日掘進38米(19環)。
目前盾構雙線掘進里程已過半。線路投入運營后可將浦東納入全國高鐵網路中,對推進長江經濟帶海鐵聯運發展、貫徹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服務國計民生等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