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由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臺大直徑雙護盾土壓組合式盾構機——“鐵兵廣花6號”在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城際鐵路(下稱“廣花城際”)京溪路至白云東平區間(下稱“京白區間”)2號盾構井順利始發, “鐵兵廣花6號”在使用過程中應用了多項數字化技術。
首用新型盾構機應對復雜施工挑戰
京白區間隧道全長約8.62公里,盾構施工中需面臨下穿水庫、破碎斷裂帶、多處孤石段及上軟下硬地層、密集建筑群等重大風險點。為確保施工安全,廣州地鐵、中鐵建華南建設、中鐵十五局、中鐵建重工集團等單位組建技術團隊,圍繞提升盾構智慧施工水平,量身打造了 “鐵兵廣花6號”盾構機。該盾構機具備雙護盾TBM和土壓盾構兩種模式,具有“高硬巖、大扭矩、高精度掘進能力”三大核心優勢,可實現“推拼同步”功能,有效提高在硬巖地層的掘進效率,讓盾構掘進告別“走走停停”帶來的風險,輕松應對各種復雜地質條件下的開挖掘進。此外,該掘進機還根據廣州的復雜地層配備了HSP地質預報系統和超前鉆注一體機,確保在掘進時能夠同步探測前方地層,并針對各種不良地層情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京白區間2號盾構井需承擔區間4臺盾構的始發任務,由于其主體結構長度僅40米、寬36米,無法滿足總長131米的盾構機完整始發的需求。對此,項目技術團隊進行了方案優化,采用分體始發的施工工法克服了“始發場地小、盾構井口小、始發管線多、工序難題多”的限制。本次分體始發僅盾體及連接橋下井,臺車均放置地面,設備優化后只需要5節臺車可滿足始發條件。臺車采用分階段下井方案,能減少管線布設,同時通過采用管線吊籃、管線小車等措施保護和梳理管線。分體始發分階段采用中繼泵站解決液壓系統壓降問題、采用前移注漿和油脂系統解決注入問題、采用外置水循環和豆礫石系統等解決臺車無法下井問題,為盾構機的順利始發掘進提供了條件。
數字化提升施工智慧化水平
為有效提升“鐵兵廣花6號”的運行效率,工程建設團隊引入了盾構隧道數字化施工理念,以實現項目全生命周期數據動態管理,使復雜的地下工程更加透明化。
施工現場還打造了數字化智慧展廳,其內容包括了企業簡介、3D全息投影、VR體驗、安全教育區域、機械模型參觀、盾構施工監測等多個板塊。展廳內可通過中央控制系統全過程監控現場施工情況。通過盾構機自帶自動化盾尾間隙測量系統、自動渣土稱重系統、管片注漿效果監測系統、超前地質預報系統、施工實時監測系統,使參觀者通過數字設備快速、便捷地獲取相關信息,在有限的場地內為參觀者創造更加豐富、開闊的空間感。通過全過程數字監控平臺,對地質條件、周邊建(構)筑物、工程措施進行了數字化模擬,為施工動態提供實時預測預報,及時反饋異常變動。依托軌道交通智慧工地管理平臺,能實現施工參數同步傳輸、同步分析,精準判斷掘進運行狀態。
截至目前,廣花城際鐵路項目(廣州東至花都天貴)土建工程累計完成11%,全線 7 座車站均進行土建施工,5 個區間進行土建施工,其余進行前期準備,3 臺盾構機正在掘進。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