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由中鐵十一局集團承建的滬渝蓉高鐵武(漢)宜(昌)段荊門特大橋跨焦柳鐵路重達2940噸的轉體T構,在2套500噸自動連續張拉千斤頂的牽引下,成功實現逆時針52°轉體,順利橫跨于運營繁忙的焦柳鐵路線上空。
荊門特大橋轉體T構是目前滬渝蓉高鐵武宜段首座跨越焦柳鐵路營業線施工的轉體橋,也是滬渝蓉高鐵首座跨越焦柳鐵路營業線施工的轉體橋。其成功轉體,為滬渝蓉高鐵武宜段控制性工程——荊門西站提前開通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滬渝蓉高鐵武宜段后續鋪軌施工贏得了時間。
據中鐵十一局集團公司滬渝蓉高鐵武宜段站前五標項目經理李明介紹,由于焦柳鐵路是國家Ⅰ級客貨共線的電氣化鐵路,是貫穿我國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的鐵路運輸大通道,是我國“三橫五縱”干線鐵路網的一縱,客貨運輸流量大,每5分鐘就有一輛飛馳的列車駛過。如果直接在焦柳鐵路線上空采用掛籃懸臂現澆施工,就會長時間影響焦柳鐵路的運營安全。為解決新建荊門特大橋連續梁跨焦柳鐵路施工與焦柳鐵路日常運營兩不誤的難題,荊門特大橋采用連續梁逆時針轉體52°跨越焦柳鐵路。
滬渝蓉高鐵武宜段采取雙線設計,正線全長313公里,設計時速350公里,橋隧占比85%,建設工期4年,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一橫”沿江高鐵通道的關鍵區段,在荊門西站連接襄荊高鐵、荊荊高鐵。其東連沿江高鐵合肥至武漢段,西接沿江高鐵宜昌至涪陵段,在武漢樞紐與合武、武九等高鐵銜接,在宜昌通過在建的宜昌至興山高鐵與鄭萬高鐵相連。全線建成后,從武漢1小時達宜昌,3小時內達上海重慶,推動沿線多個城市邁入高鐵時代,極大便利人民群眾出行,助力加速構建沿江綠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對服務支撐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促進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