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2020-202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頒獎暨行業技術創新大會在廣西南寧舉行。中國鐵建3項技術入選中國建筑業協會評選的“行業年度十大技術創新”。
據了解,“行業十大技術創新”入選工程評價標準嚴苛,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要對行業技術創新及推廣應用、產品結構優化升級有重大作用。中國鐵建此次入選的3項技術,包括中鐵十二局“高原高地應力巖爆隧道施工關鍵技術”、中鐵二十三局“時速160公里全自動城市軌道交通建造技術”以及中國鐵建大橋局“復雜海洋環境公鐵兩用特大橋建造關鍵技術”。
在世界首條高原重度巖爆隧道——拉林鐵路巴玉隧道建造過程中,中鐵十二局建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聯合提出的“高原高地應力巖爆隧道施工關鍵技術”,攻克了巖爆災害前兆預測與安全施工防護難題,使巴玉隧道掘進速率提高20%以上,巖爆頻次顯著降低,為新建高原鐵路深埋隧道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由中鐵二十三局主導研發的“時速160公里全自動城市軌道交通建造技術”,形成并應用于北京軌道交通新機場線一期工程。該技術從設計、施工、設備、系統等方面首次將國鐵和城軌成熟技術進行融合創新,實現了“1+1>2”的效果,保障了大興機場線的高速運行和高質量服務。
在我國第一座跨海峽公鐵兩用大橋——平潭海峽公鐵大橋建設中,中國鐵建大橋局參與研發的“復雜海洋環境公鐵兩用特大橋建造關鍵技術”,突破了臺灣海峽暴風潮海域大風、強涌浪、深水、重度海洋腐蝕和復雜地質條件的“建橋禁區”,構建了中國復雜海域橋梁集群建造關鍵技術體系。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