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由中交天和自主研發制造的“運河號”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在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東線隧道喜迎新節點,順利完成盾構機中間風井接收,實現我國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首段貫通。
北京東六環改造工程南起京哈高速立交,北至潞苑北大街,路線全長約16公里,其中盾構段長7.4公里,最大埋深59米,采用最大開挖直徑16.0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運河號”掘進,系是國內最長盾構高速公路隧道、我國北方在建最大直徑盾構隧道,也是北京市埋深最大的地下隧道。
“運河號”配備中交天和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創長距離掘進不換刀技術、泥水分層逆洗循環技術等多項針對性設計,全球范圍內首次將光纖磨損檢測技術應用于盾構刀具檢測上,實現可實時檢測出刀具磨損量,與傳統的開倉檢查技術相比更加安全、高效,與液壓刀具檢查技術相比更加環保、精準和能提前預防刀具異常磨損等,且國產化率達98%以上,是一次以科技創新引領設計制造,守正創新的實踐。
針對特殊地質,項目服務團隊科學、合理應用多項針對性、創新性技術。首次將雙液同步注漿用于超大直徑盾構,通過同步注漿系統將漿液同步注入管片和開挖洞身之間的環形間隙之中,可實現注漿液10-20秒內速凝,以提高隧道的防水性,防止施工區域地表沉降;利用微速推進(PID)系統可以使盾構機穩定地掘進,有效控制施工地域沉降;科學應用泥水壓力控制技術,將壓力控制在正負0.1bar范圍,保證在掘進過程中維持較高的泥水壓力,提高掌子面的穩定性,避免復雜地層地表可能發生沉降的風險。
自2021年8月始發掘進以來,已平穩高效掘進400余日。期間先后攻克盾構淺覆土始發、盾構機高風險吊裝、長距離穿越高致密砂層等技術難題,連續穿越京哈鐵路、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運營中北京地鐵6號線等30余處風險源,完美控制地表沉降在3毫米以內,且創造了單日進尺12環(24米)的掘進紀錄。
目前,“運河號”已完成區間盾構掘進任務的63%,實現東六環改造工程東線隧道的首段貫通,將在中間風井進行全面檢修保養、配件更換,隨后完成設備的二次始發,繼續向前掘進2.6公里到達南側接收井,最終實現隧道全線貫通。
項目建成后,北京城市副中心12條規劃道路、5條現狀道路實現東 西向貫通,緩解東六環路的交通擁堵,讓通州城區與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融為一體;對提升北京市交通服務水平,促進京津冀區域交通一體化,構建綜合交通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