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的門禁管理和視頻監控系統,全覆蓋的二維碼現場檢查盯控技術……來到中鐵十五局蘭張鐵路新烏鞘嶺隧道施工現場,無處不在的信息技術應用,處處體現著智慧工地建設,營造出濃濃的安全文化氛圍。
蘭州至張掖三四線鐵路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十二五”“十三五”鐵路發展規劃的重大項目,也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重要的交通基礎設施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快速客運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新烏鞘嶺隧道全長17.125公里,是國內第一座越嶺選線中利用既有隧道斜井設施的高鐵隧道,也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
中鐵十五局負責隧道進口段8021米施工,穿過3條區域性大斷層,存在突水、突泥、坍塌掉塊風險。為確保安全施工,該項目建立技術專家團隊,專門負責重大方案的論證審核、風險預判評估和風險應對等,積極打造智慧工地,筑牢施工安全屏障。
在隧道洞口,他們設置一套集信息化、智慧化于一體的“闖關答題”智能門禁系統,所有施工和管理人員必須通過答題闖關,方可進入隧道施工區域。在斜井和主洞內,他們每隔300米設置一套視頻對講系統,不僅可實現通信對講,還可播放解壓音樂和安全提醒,達到施工通信暢通和緩解工人工作壓力的效果。在隧道內,他們還安裝了測速抓拍系統,當月累計超速3次的清退出場。他們對所有重型施工車輛強制性安裝淋水降溫設施和倒車影像系統,確保剎車系統正常和倒車安全。他們還將視頻監控系統功能拓展到手機端。無論是隧道掌子面、拌和站、剛構加工場還是生活區,只要打開手機,就可以隨時查看、掌握現場運行動態和安全狀況,便于管理人員協調決策,達到“影像”護航的目的。
此外,他們每天的面對面安全交底也搭乘上“二維碼”專列,安全管理人員將安全交底以二維碼形式張貼在隧道洞內,施工人員通過手機微信掃描即可查看有關安全要求和注意事項,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讓安全施工落地生根。
自2019年7月15日開工以來,該項目未發生一起安全質量事故,累計共完成主洞7908米,占隧道總長度的98.6%,計劃2022年8月20日實現管段全部貫通。
蘭張三四線鐵路建成通車后,對溝通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促進西部地區經濟和民族團結、鞏固邊防具有重大意義。
隧道開挖作業
城市公交的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是一座城市運行韌性的直接體現。中國交通報4月17日報道,今年1至3月,重慶交通開投集團服務乘客公共交通出行超7億人次,同比增加2.3%,日均客運量781.3萬人次。 在如此高強度運營壓力下,像大廟站這樣的大型換乘公交站點無疑發揮著城市“毛細血管交匯處”的重要作用。市民對于公交車出行的訴求不僅是“時間準”,更希望“站點清楚”“出行方便”。為此,站臺公司在設計與規劃公交站時也在不斷改進。 站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我市路網的建設和變化,乘客人數的不斷調整,我們會常態化地進行客流分析,再結合公交候車、停車的難易程度,市民熱線及多渠道反映的出行需求,實時融入公交線路規劃需求。”